記者:作為每日農經的記者,經常和優質農產品打交道,別說還真吃出名堂來了,這不第三屆中國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的組委會還專門邀請我做群眾評委,一會啊,我還能品嘗各種食用菌做成的美味佳肴,這可是我最期待的。
在這次烹飪大賽上,選手選用的蘑菇品種雖然只有 30 多種,但是大部分都是我們平時少見的珍稀食用菌。這些 “ 珍貴、稀有的美味食用菌 ” ,一般栽培難度大、產量少,是區別于我們常見的食用菌而言的。
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卯曉嵐:珍稀食用菌 顧名思義它物以稀為貴 , 尤其我們國家的珍稀食用菌 , 它的發展前景非常好。
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我認為中國的食用菌品種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我昨天見了一位中國科學家,知道現在中國有珍稀食用菌有 30 多種,人工馴化成功的就有 20 多種。
珍稀食用菌的品種不僅多,它的營養和藥用價值也不低呢, 黃莉這回可真一飽口福了 。
記者:“其實啊,我對食用菌也是個外行,既然坐在這個位置了,咱也不能露怯啊。
記者:這味道不對呀,這不是食用菌大賽嗎,誰把鮑魚給端上來啦。
評委:不對 這是白靈菇做成鮑魚的樣子了。
記者:又來一道菜這是什么菌啊,怎么那么像肉片啊。
評委:你又搞錯了,這是蒸杏鮑菇啊。
記者:別以為我們是在展示食用菌,其實啊,我們是去參加嘉賓表演賽。
面對這么多玲瑯滿目的珍稀食用菌,還真讓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大開眼界呢。
采訪 1 :我做了兩道菜,感覺很好。
采訪 2 :我覺得中國的蘑菇比我們的種類多很多。
記者:看了、也嘗了這么多食用菌,我感覺我做群眾評委都不夠格,我自封個名號吧,外行評委。趁人家歇賽的間隙,我呀,去充充電。研究一下珍稀食用菌。
記者:這兒是北京新發地食用菌一條街,是全國食用菌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相信今天在這能有所收獲。
記者:你這的品種都很少見啊。
經銷商:對,我這里專營珍稀食用菌。
記者:價格怎么樣?
經銷商:價格也貴不到哪去?這個猴頭菇以前賣 20 多一斤,現在就幾塊錢,杏鮑菇 7 元多錢,這里面最貴的就是白靈菇了,最好的也就十四五元錢。
記者:價格低了,你們賺什么錢啊?
經銷商:消費者認知的多了,我們的量上去了,我這個店一天就能出十幾噸的貨。是幾年前的三四倍。
在 2003 年以前,珍稀食用菌因為生產周期長,栽培技術難度大,所以在市場上的價格是普通食用菌的好幾倍,制約了它的銷售。但是隨著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發展,消費者認知度的增加,產量的擴大, 珍稀食用菌也快走完了它 “ 珍稀、寶貴 ” 的路程,價格逐漸降到了老百姓能夠接受的程度。
消費者 1 :這種菇的營養價值高對人的身體好,所以說我們都喜歡吃這種菇。
消費者 2 :平常經常吃,價格也不貴。
目前我國食用菌年產量為 780 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 65% 以上,食用菌市場整體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尤其是珍稀食用菌,因為受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發展的限制,還存在很大的缺口,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迅猛的發展勢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農戶參與到珍稀食用菌的生產中來。
記者:我可沒有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辛苦,你看這蘑菇,遍地都是,我想采多少就采多少。對了,別幫人家采多了,賣不出去啊,這可就幫倒忙了。
種植戶:賣得出去,你盡管采,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
一年四季都有蘑菇采,這種工廠化種植,保障了市場的不空缺,而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種植,使產量不斷增加,也讓更多的種植戶嘗到了甜頭。
種植戶 1 :這一個袋子能拿一塊錢,這一年啊這一個棚能種三萬五千袋,純利潤能拿三萬多。
種植戶 2 :前兩年市場也不好都不敢種像這兩年市場也打開了,現在還挺好的。
北京某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李專平:我們公司規模是 200 畝,年生產能力 400 萬棒,產白靈菇鮮白靈菇 1000 多噸。帶動當地老百姓就業兩百多農戶。
記者:經過這一番走訪,我對這個珍稀食用菌,還算有一些了解了,時間到了,我呀,還繼續當我的群眾評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