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半年時間的籌備,2016年5月22日,“國際蘑菇學會采后專家工作站”在濟南舉行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格雷格、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茂林、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院長吳茂玉,以及來自國內外的業界專家出席了大會。
中國食用菌產量已達3000多萬噸,占全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食用菌產業也躍居為我國農業領域僅次于糧、油、菜、果的第五大作物,成為我國現代農業和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年來形成了以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針菇等大宗食用菌栽培,傳統的鮮菇、干菇、罐頭和鹽漬菇等初加工產品為流通對象的行業格局。
我國食用菌采后產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物流保鮮方面:
一是流通損失較大,由于食用菌水分含量高,組織柔嫩,在采后流通過程中高達30%-40%受病菌侵染和機械損傷,給生產和貯運造成較大損失和制約;
二是基礎研究薄弱,針對食用菌采后生理病理特性、褐變機理等尚未形成一定規模的研究體系;
三是物流標準體系不健全,包括質量標準、流通標準、冷鏈標準,以及電商對標準建設的要求等;
四是整個產業鏈中冷鏈物流保鮮技術工藝缺乏、包裝簡陋、貯運保鮮設施、設備落后,而且存在物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五是系統解決方案缺乏,小試層面研究多,可操作性系統研究和應用推廣少。
在精深加工方面:
一是主導產品逐步失去國際競爭力,食用菌的主要加工制品之一是罐頭,2015年,我國出口食用菌罐頭數量為24.03萬噸,同比下降11.0%,而我國食用菌罐頭面臨美國反傾銷調查、進口國對食用菌干品、鹽漬菇質量要求逐漸升級等問題,使得我國食用菌采后初加工產品逐步失去國際競爭力。
二是以產品初加工為主,且產品形式單一。鮮品、干品、罐頭和鹽漬品的銷售約占銷售量的90%以上,罐頭及鹽漬品營養成分損失嚴重,附加值待提高
三是精深加工產品缺乏知名品牌。食用菌休閑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化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市場受眾較少。
四是食用菌下腳料綜合利用技術缺乏?;喂?、殘次菇約占食用菌總量的15%-30%,以年產2000萬噸鮮菇計算,殘次鮮菇數量可達300萬噸以上,這些殘次菇除用作粗加工原料及燃料外,大部分作為廢棄物丟棄,不但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國際蘑菇學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傳播食用菌領域的最新進展,食用菌物流保鮮與深加工技術是食用菌產業升級的關鍵,面對諸多瓶頸,食用菌采后產業需要創新、共享、發展的平臺,因此,采后專家工作站應運而生。
作為“國際蘑菇學會采后專家工作站”的承建方,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是專業從事果蔬食用菌采后工程技術研究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下設食用菌研究所,有一支專門從事食用菌采后研究的技術隊伍,目前開發的食用菌保鮮、冷鏈、質量追溯、休閑食品、功能保健食品、食用菌粉等系列技術成果得到廣泛轉化和應用。近幾年,濟南果品研究院在章丘投資1個多億,建設“果蔬食用菌冷鏈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果蔬食用菌資源綜合利用研發中心”,建筑面積22000平方米。今年3月份以來,濟南果品研究院又將中德兩國政府共同投資8000萬元的中國果蔬貯藏加工技術研究中心搬遷到章丘產業園,因此,具備了食用菌冷鏈物流、貯藏保鮮、精深加工、綜合利用、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科研、中試和產業條件。
因此,吳茂玉希望,“國際蘑菇學會采后專家工作站”能夠充分借助國際蘑菇學會及濟南果品研究院在高端人才引領及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助力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
吳茂玉介紹了“國際蘑菇學會采后專家工作站”成立后擬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搭建一個創新的平臺。
包括流通技術創新、加工產品創新、質量控制技術創新。
流通技術創新,主要研究保鮮和冷鏈物流相關理論研究、預冷技術、綠色氣調包裝、安全高效的保鮮劑等,以提高產品質量,保持營養成分,減少損失。
加工產品創新需要向多元化產品開發方面轉型,延長產業鏈,開發復合飲料、食用菌配料粉、休閑食品、大健康產品等高附加值產業。
質量控制技術創新包括建立質量自控、產品生產管理、產品質量認證和可追溯體系,對樹立品牌、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消費者信心和市場認購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
一方面定期召開產學研交流大會,了解行業需求,積極推廣食用菌保鮮流通、加工等方面的先進技術成果,改善因工廠化規模生產所創造的行業整體產能激增問題,將增長的產量轉化為創收的潛在可能性,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另一方面為國內同行參與國際交流搭建平臺,進一步擴大與國際同行間的學術、經貿合作與交流,充分向國際展示我國的行業品牌形象。
三是搭建一個共享的平臺。
通過工作站網站,將建設食用菌采后技術專家庫、采后技術優秀成果庫和建設基礎研究示范基地、中試研究示范基地和產業示范基地等方式,實現技術的快速轉移、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