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網訊 小雞燉蘑菇、蘑菇燉肉、澆汁蘑菇魚……提起這些菜肴,對大部分市民來說,稱得上是拿手好菜。
昨日,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發布通告,提醒市民不要誤食有毒的野生鮮蘑菇,更不要采摘、購買無法確認是否有毒的野生蘑菇。從事食用菌經營的餐飲業戶、學校及集體用餐單位禁止采購野生鮮蘑菇。
鞍山市鐵東醫院消化內科張嵐嵐醫生說,食用野生鮮蘑菇后,一般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等癥狀。出現這些癥狀很有可能就是中毒了。
她說,吃到毒蘑菇中毒后,通常數小時后就會出現不適癥狀,發現后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要按醫生的方案進行治療。
張醫生表示,我市每年都發生因誤食有毒野生鮮蘑菇導致中毒的事件,多時1個月就有七八個患者。2006年7月29日,鞍山立山苗圃社區一住戶家上演了一起誤吃毒蘑菇致死的悲劇。而正是當時的一星期內,鞍山至少有八個人被毒蘑菇撂倒,其中兩人死亡。蘑菇中毒對人的肝腎損害最嚴重,死亡率也很高,市民要重視起來。
【新聞鏈接】
鞍山地區兩種毒蘑菇
鞍山地區可致命的有毒蘑菇主要有白毒散鱗柄白毒傘和鹿花菌等多種,并且這些有毒野生蘑菇與無毒野生蘑菇從外觀上看沒有明顯區別。
白毒傘(又名白鵝膏、白帽菌、白羅傘):這類毒蘑菇喜歡在某種樹陰下群生,一般根部相連。
鹿花菌:子囊果中等大,菌蓋皺曲呈大腦狀,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表面粗糙。
【特別提醒】
如何辨別毒蘑菇?
如今,菜市場上出售的野生蘑菇較多,因其味道特別鮮美,頗受消費者喜愛,是否有毒卻是不容辨別的。
有關人士說,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而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有毒的蘑菇顏色鮮艷,常呈紅、綠、黃色,菇中央呈突起伏,菌傘常帶有雜色斑點,表面有絲狀物或小塊的殘渣或鱗片。而無毒蘑菇一般顏色不鮮艷,菇蓋較平,傘面光滑。
此外,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有毒蘑菇的菇蓋或受傷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濃厚液體,赤褐色,有辛辣等異味,菇蓋撕裂后容易變色。而無毒蘑菇一般較為干燥,折斷后分泌出的液體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蓋撕裂后一般不變色。
(李勇北方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