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下,讓一些傳統產業感覺冷颼颼。其實這是誤解。“互聯網+”里的“+”追求跨界融合,發展新形態、新業態;不是“-”,更不是擠出、零和博弈。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農業”是在互聯網與農業結合中創造新的價值,讓農業這個老樹發新芽,長壯枝,保持勃勃生機。
“互聯網+”也不是一陣風,它更像潮水。當“互聯網+”這股大潮對傳統產業漫灌后,哪里效率低洼,就會留下更多潮水。傳統農業雖然市場巨大,但用戶分散、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對稱嚴重,是典型的效率“洼地”。只要“互聯網+”潮水流入的預期收益高,就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注入。
農業借助互聯網,對市場、產品、技術、資源等信息進行廣泛收集和專業分析,重塑整個農業產業鏈,可向社會提供更優質的農產品、更低廉的銷售渠道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務,其重點環節有以下幾個方面。
以客戶為中心,促進農產品銷售模式升級。企業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是創造顧客。“互聯網+農產品銷售”,讓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度,改變農產品消費市場,吸引和聚集了大批消費者。例如,在恩施市“大山鼎”高山蔬菜網上,有機蔬菜經常供不應求。大量農民和合作社變身網商后,將自家或收購的農產品進行網絡銷售,面對的市場更大,議價能力更強。“互聯網+農產品銷售”還可減少銷售環節,降低銷售成本,讓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鴻溝逐步消除。我國農產品流通產業規模約為10萬億元,如果“互聯網+農產品銷售”能廣泛運用,將大大節約社會資源。
促進農業生產智能化。“互聯網+農業生產”改造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生產更加自動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人力、降低成本,進而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湖北省長陽縣開發的“手機導航種地系統”集成側土配方、作物栽培、病蟲診斷等技術,實時指導農業生產,讓全縣10%的農戶受益。
促進農資電商轉型。農資產品包括農機、化肥、農藥、獸藥、種子等,其中大部分品種可以標準化,符合多次購買特征,適合電商模式銷售。“互聯網+農資市場”,可從生產、流通、營銷、服務等各方面改善農資供應。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互聯網+農村金融”覆蓋面廣,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小額信貸和農業保險領域格外明顯。過去一年,新增的農村余額寶用戶超過2000萬,增收7億元。在農業保險方面,通過互聯網的信息采集能力以及大數據分析能力,可顯著降低農業保險賠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