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互聯網+農業”模式中,都蘊藏著巨大商機,互聯網與農業結合看起來是很般配的婚姻,但結婚后如何幸福生活,獲取實實在在的收益,還需處理好各種關系,家和才能萬事興。
第一,尊重農業生產規律。互聯網進軍農業要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切不可急功近利搞“閃婚”。網易養豬就一度成為笑談,“強東大米”也偃旗息鼓。一些高科技大佬進軍農業后之所以碰壁,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農業生產規律,更缺乏持之以恒的決心。
第二,加強管理,降低成本。在“互聯網+農業”的競爭中,最終勝出的將是高效的管理,以此來保障高品質的產品和低成本的企業運營。目前大多數農產品電商主打生態、有機、源產地可追溯等高端農產品定制服務,價格反而高于實體店,損害了電商的競爭力。因為農產品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利潤率平均化快,想掙大錢不容易。
第三,積極創新,保證質量。產品質量是基石,只有不斷開發新產品,打出品牌,才能使“互聯網+農業”富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一些電商平臺的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賠付困難,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肯定被淘汰。
第四,尊重農民,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對農民好,與農民共贏,才能保障“互聯網+農業”長期穩定運營。“互聯網+農業”需要接地氣,推廣農民容易掌握、實用的操作技能,讓新技術扎根田間地頭。當然,農民也需要主動擁抱互聯網,掌握和運用互聯網技術。
總之,“互聯網+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大變革,在解放農業生產力的同時,農業生產關系也需與之適應并做出相應調整。這是一把“雙刃劍”,有成功,也會有失敗。廣大農民和涉農企業如何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與“互聯網+”的最佳接入點,需要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