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需要有理想有知識的青年人才帶動創業致富,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更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大學畢業后,魏相飛被選聘為大學生村官,回到自己的家鄉本溪縣堿廠鎮胡堡村任村主任助理,肩負起服務“三農”、帶領農民群眾致富的擔子。
在做好各項村務工作的同時,魏相飛進村入戶,傾聽百姓的訴求。經過3個月的調研,他發現,村里的主要勞動力普遍外出打工,留守婦女在家無事可做,由于缺少致富項目,村民年收入僅1.5萬元,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于是,他開始外出考察,探求胡堡村農民增收新路,當他來到吉林一個木耳種植基地時,眼前一亮,這不正是自己要尋找的項目嗎:胡堡村人多地少、氣候濕潤,而且留守婦女也不能從事重體力勞作,木耳種植便于管理、勞動強度小、成本低的特點正好滿足這些條件。就這樣,他決定在胡堡村發展東北黑木耳種植產業。
“干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富”是魏相飛創業的動力源泉。他把在大學校園創業攢下的17萬元家底兒全部投入到這個項目里。2014年2月12日,他取得了營業執照,成立了本溪市廣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租賃了村里廢棄多年的原村小學作為種植基地,并從外地引進優質菌種,帶領村里10余名留守婦女一起種植黑木耳。
創業初期,只要有空他就會翻閱相關書籍,上網查資料,向專家求教。但對他來說,最難的還是銷售問題。他走遍東北,遠抵長沙、上海等地推銷。去年10月,魏相飛背著10公斤木耳踏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獨自在首都的大街小巷尋找東北特產店,挨家挨戶推廣宣傳自家的產品。舍不得打車,他就靠步行和坐公交車,10天下來雙腳磨出了成片的水泡。“離開北京的時候,我心中滿滿的成就感,堅信肯定會有商家給我打電話定購木耳。”果不其然,魏相飛回家一周后,就有北京的商家聯系他購買木耳,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去年生產的木耳一半兒都賣到了北京市場上。
魏相飛還在拓寬銷售渠道上下足了力氣,創辦木耳超市,利用電商平臺。如今,胡堡村的木耳已遠銷到臺灣、日本等地。一年下來,種植木耳每畝利潤可達7、8萬元,遠遠高于大田作物的收益,越來越多的村民盼望著加入到這一項目中來。
想著如何把木耳項目發展成產業,今年,魏相飛計劃要擴大生產規模,對黑木耳進行深加工。他向記者介紹說,經過調研和征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專家意見,目前正嘗試根據消費者不同年齡、不同需求做出不同口味、不同類型的木耳罐頭食品,這樣一方面能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能給村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他表示,“扎根農村的大學生村官就是要為百姓、為村民服務,我希望自己在服務基層的這兩年,盡可能多地為家鄉父老做一些事兒,讓他們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