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貿易真菌資源普查及奶漿菌人工保育增產示范”項目日前通過由云南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實施這一項目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經過近6年的努力,對云南野生貿易真菌開展了資源調查、分類鑒定、菌種搜集、菌種培養與保藏、人工促繁與增產等研究工作。
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野生食用菌生長,是世界上野生食用菌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由劉培貴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采集了1800份標本,系統分類研究鑒定商品真菌標本720余份;分類鑒定了云南松林下的大型真菌屬211種,其中貿易真菌111種;對一些重要經濟類群、瀕危珍稀類群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對誤定及疑難標本與類群進行了重點研究和訂正、修訂和補充描述;發表了17個新種和新記錄種。
鑒定組專家認為,這一項目首次篩選提出國產大型真菌的關鍵類群,完善了云南重要野生經濟真菌資源本底資料,填補了市場貿易高等真菌系統研究的空白。
課題組還采用子實體和菌絲體發酵液制種的方法,實施了多汁乳菇(奶漿菌)的人工栽培,并取得了突破。該技術比歐洲菌根合成產菌所需時間縮短了5年至8年,規模已擴大到500畝示范林。
專家認為該項工作總體屬于本學科及技術領域的首次創新性工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