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春季,記者在穆棱市馬橋河鎮看到,菌農們搶前抓早,在自家的院子里蒸起了鋸末子,制作菌塊和菌袋,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菌農們不僅種植黑木耳,還有老百姓很少吃到的新奇食用菌。
新奇珍菌成為市場緊俏商品
上年,全市食用菌獲得了大豐收,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728元。有關人士認為,我市在食用菌項目上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潛力,不僅傳統的黑木耳、滑子蘑等食用菌產業優勢明顯,新奇菌種雙孢菇、白靈菇以及香菇、猴頭菇等食用菌也已培育成功。
穆棱市看好了雙孢菇產業,在供銷社的扶持下,上年,依靠“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與牡市中龍公司簽訂了每公斤3.6元的保護價收購訂單,雙孢菇面積達到了7300平方米,猛增了5倍。
其實,我市發展食用菌潛力較大,將玉米秸稈與稻糠和麥麩子組合在一起,經食用菌技術人員接上菌,就能生產出白靈菇。寧安市寧安鎮的臨江村,馬橋河鄉下馬河村,城區的北安鄉麻花溝一帶都是白靈菇生產基地,預計生產規模達到80萬袋;海林市還是全國最大的猴頭菇生產基地,規模達到了1900萬袋,今年干品均價達到了38元;林口縣奎山鄉吉慶村還發展了杏鮑菇80萬袋,每公斤賣到24元。
標準化生產潛力大
目前,我市食用菌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在菌種生產、采摘和涼曬等方面還有潛力可挖。如有的菌農自采自接菌種,不能保證菌種優質。在生產標準上,我市新發展食用菌的地方接受新技術較快,而老菌區的菌農不容易接受新技術,標準化生產水平還不高。亟待用新技術、新標準指導標準化生產。東寧縣為標準化生產提供了啟示:2005年,東寧縣生產3.4億袋食用菌,菌農人均收入1000多元;2006年,同樣規模的生產量,由于推廣了室內催芽、小孔刺穴等新技術,不僅促進了食用菌早熟,而且質量還有了很大提高,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
我市擁有30萬噸黑木耳經銷量,但“原字號”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目前,我市擁有大型深加工企業10多戶,小型深加工企業也有幾十戶,在全市食用菌總產值14.2億元中,我市食用菌產品占總產值的比例較小,還沒有形成深加工優勢規模。
可喜的是,目前我市食用菌深加工企業已脫穎而出,黑龍江三通綠色食品公司投資1.5億元,興建了黑木耳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生產黑木耳早餐系列食品,年可消耗8000噸木耳產品。牡丹江中龍食品公司、川野天寶公司、綏芬河維多寶公司均是以黑木耳、滑子蘑為原料的生產企業,已經起到了穩定食用菌價格的作用,若培育本地龍頭企業,招引外來深加工企業,我市食用菌產業定會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