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豬肚菇重達2.8斤,個頭是普通菇的3倍;反季節種植秀珍菇,一年增加5個月的出菇期;利用出完菇的下腳料種植蔬菜,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在平遠縣大柘鎮,“菌王搭檔”卓堅和賴俊清不斷用新技術推出市面鮮見的“超級菌”,以“菌”生財,帶動大柘種菌經濟發展。
2010年,已有5年種植食用菌經驗的平遠人卓堅在深圳遇上了食用菌專家、來自福建的賴俊清。兩人一拍即合,在大柘鎮建起了占地60多畝的廠房和基地。賴俊清擔任生產技術廠長,科學種植食用菌,探索出一條變廢為寶的食用菌循環經濟鏈。“平遠及周邊的福建地區是木材加工重地,每年產生大量木屑。我們變廢為寶,把木屑、稻草等農林下腳料變成生產原料,出完菇的下腳料又可以回田變成有機肥料。”卓堅說,為了充分利用下腳料,該公司建起了1000畝的優質蔬菜基地,并發展有機肥料和飼料項目,實現企業提效增益和農村經濟良性循環的雙贏。
在大柘鎮程北村,金黃的稻田間,卓堅和賴俊清合作興辦的梅州市家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培育基地格外搶眼。記者走進基地看到,工人們正忙著將豐腴的秀珍菇分類裝箱,運往深圳、汕頭、潮州、龍巖等地。該公司總經理卓堅告訴記者,今年夏天,公司實現了反季節種植秀珍菇,短短5個月可以增收30多萬斤。記者發現,在占地20多畝的菌棚中央,一臺巨大的制冷設備成了反季節種植秀珍菇的重要“法寶”。“廣東的反季節秀珍菇種植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的產品在整個粵東市場乃至珠三角都供不應求。”卓堅介紹,由于溫度和濕度控制是一個難題,公司也是經過了3年的試驗才在今年實現大規模種植的。
除了探索反季節種植,“菌王搭檔”還嘗試培育超級豬肚菇。記者采訪時剛好錯過了出菇期,大柘鎮鎮長顏德華向記者展示了超級豬肚菇的圖片:碩大的菇傘可以遮住成人的頭,撐起菇柄,儼然是一把小傘。“普通的豬肚菇直徑只有10厘米,我們培育的大型豬肚菇直徑最大的可以達到30厘米、重量可達2.8斤。”卓堅介紹,他們花了3年時間培育出來的超級豬肚菇不僅產量大,而且口感更佳,在市場上價格也更高。明年,這種大個頭的豬肚菇將大規模上市。
“菌王搭檔”的種植經很快在周邊村鎮廣為流傳,短短幾年便帶動了大柘、上舉等周邊地區的300多農戶種植,“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逐漸形成。如今,該公司每月生產平菇、秀珍菇、木耳等各種食用菌7.2萬斤,年產值500多萬元。“菌王搭檔”表示,他們計劃未來3年內再投入600萬元擴大規模,興建光、溫、水、氣都能實現電腦控制的恒溫廠房,進一步開發新品種,帶動更多的農戶加入種菌致富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