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豐收時節,朵朵銀耳如花綻放,耳香芬芳。
今年種銀耳能夠掙將近20萬元。”10月8日,通江縣陳河鄉銀耳種植大戶任卓映在耳堂里一邊采摘銀耳,一邊盤算著銀耳賬,一朵朵白花花的銀耳映襯出他燦爛的笑臉。

同樣高興的還有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董事長牟桄億。公司8月推出的罐裝銀耳湯飲料在市場一炮走紅。“目前產品供不應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客戶貨車一大早就在廠里排隊裝貨。”牟桄億說。
因為銀耳,通江正漸漸地從一個普通農業小縣走向特色農業產業化強縣。銀耳成了通江經濟騰飛、群眾致富的推動者和見證者,也成了通江縣一張燙金的名片。2013年,全縣種植以通江銀耳為主的食用菌達3.5億袋,產值達18.2億元。今年,全縣種植食用菌達4億袋,產值有望突破22億元。目前,全縣建立食用菌基地鄉(鎮)25個、專業村75個,超過5萬名耳農實現了增收致富,全縣農業總產值的近三分之一來自銀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真正形成“一縣一業”,走出了一條以通江銀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特色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走進通江的田野鄉間,不時可見一根根耳棒上,開放出一朵朵潔白的耳花,微風吹來,耳香芬芳,韻味悠長;座座標準化耳堂內,一群群采耳人忙得不亦樂乎,臉上綻放出豐收的喜悅;土特產市場內,人流如織,鱗次櫛比的銀耳專賣店展示著銀耳市場的繁榮,操著不同口音的顧客在大包小包地選購銀耳……
一座座耳堂、一根根耳棒,不僅裝扮了通江的山山水水,更致富了一方百姓,成了當地群眾致富奔康的“舌尖上的銀行”。在通江,銀耳產業直接帶動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向銀耳產業轉移,耳農達5萬人,常年在銀耳基地、園區務工人員達5000人,銀耳酒、銀耳餅干、銀耳罐裝飲料、銀耳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不斷推出,延長銀耳產業鏈條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力的轉移。以通江銀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通江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群眾增收致富的第一項目,許多群眾依靠銀耳產業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的通江,耳農生活殷實富足,居住環境優美,文化生活豐富,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通江銀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的迅猛發展,也推動了通江農村發生著真真切切的變化。圍繞產業建新居,楊柏鄉仙人嵌村,陳河鄉河壩場村、陳家壩村,諾水河鎮梓潼村、碧山村等依靠食用菌產業發展建設新農村的典型,使通江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環境優美舒適、銀耳文化特色鮮明的宜居耳鄉新村。

如今,通江銀耳的魅力已經遠不止于“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天孕珍品和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珍饈,而是舞起了種銀耳、采銀耳、深加工銀耳、售銀耳、銀耳養生文化旅游的銀耳產業一條龍。通江大力發展銀耳養生文化旅游,開通銀耳養生文化旅游專線,積極拓寬增收致富渠道,為新農村建設和增加農民收入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富民之路。通江成為都市人避暑休閑、采耳體驗,品嘗銀耳佳肴、享受鄉下寧靜生活的最佳地點。今年1至9月,全縣接待游客達238.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75億元,銀耳養生文化旅游給耳農帶來了額外收入。如今,到通江去,可以到隱匿于山野間的耳堂采摘銀耳,可以到農家樂品嘗銀耳佳肴,也可以在耳農家中購買最正宗的通江銀耳。采耳、品耳與農家休閑成為通江銀耳養生文化旅游的新風向,銀耳產業已由過去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蝶變為民生產業、富民產業,銀耳改變了通江農民的生活,也改變了農村的面貌,為耳農增收致富插上了“隱形的翅膀”。(轉自《巴中日報》)(圖片由通江縣攝影家協會、縣新聞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