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科研所有長期從事食用菌研究開發的技術人員20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7人,助理農藝師7人。學歷結構為:大學本科6人,???人。并長期依托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四川省食用菌創新團隊,開展技術合作。
銀耳科研所有實驗檢測室1633平方米(并配備有基礎科研設備),各類儀器設備220臺(件),1900平方米菌種生產廠房,200畝野生種源保護區,5000平方米栽培試驗場地,50畝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
銀耳科研所先后承擔組織實施了省科技扶貧銀耳(香菇)項目、農業部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四川省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示范片建設300萬袋銀耳種植項目》、《2011年農業技術推廣(食用菌)》等20余個項目、2011年開展了通江銀耳太空育種試驗(選送6個菌株的試管)、先后開展了通江銀耳品比試驗和創新栽培試驗、病蟲害防治試驗、不同菌齡栽培試驗,有效地將科研所最新成果運用到項目實施中,取得了明顯成效,總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并多次受到各級表彰,是巴中市實施科技興巴“四百工程”先進單位,縣委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2012年),市委表彰的創先爭優先進黨支部(2012年)。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大學和縣內外食用菌龍頭企業等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為單位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創造了較好的外圍資源支持條件,具有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和較強的項目實施能力。
銀耳科研所從野生銀耳中選育優良菌株技術處于國內研究前沿,擁有各類食用菌品種二十余個,其中自主研發銀耳新品種6個,主持選育的川銀耳2號、參與選育的選育的川銀耳1號已被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優質銀耳菌種被推廣到安徽、河南、陜西等地;參與了通江銀耳航天育種試驗;通江銀耳段木創新栽培取得重大突破,通江木屑銀耳栽培技術體系完善,并開始投入批量生產;銀耳瓦灰霉防治技術研究成功,研究制定了段木銀耳生產技術規程和三級菌種質量等地方或企業標準。先后獲科研成果7項,其中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巴中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通江縣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項3項、三等獎2項。在《食用菌》等刊物發表論文(論著)20篇,制定地方標準1項,有較強的接受科技成果進行工程化轉化和向企業輻射工程技術成果的能力和相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