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通江縣地處四川省東北部,轄49個鄉鎮、524個村,幅員面積4116平方公里,總人口80.2萬人,農業人口69萬人,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素有“一府三鄉”的美譽。1995獲得“中國銀耳之鄉”稱號。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2%,年日照時間1299.2小時,年平均氣溫16.7℃,年降雨量1100毫米。
二、產業現狀
(一)歷史悠久。通江是中國銀耳的發祥地,清光緒年間以來,廣大農戶就有長期種植銀耳的傳統習慣,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清代,通江銀耳因品質上乘、數量稀少只能為皇家貴胄專用,普通人根本無緣得見。一直是“此物只知天上有,人間何曾見一回”。1974年我縣大面積推廣新法銀耳栽培技術后,銀耳產量首次突破萬斤大關;1975年銀耳產量5萬斤;1985年我縣與四川省原電子核研究所合作,采用鈷60成功地從通江銀耳的當家品種7902種培育出F0銀耳新菌株大面積推廣應用,銀耳總產量首次突破20萬斤;90年代初通江銀耳就走出了國門,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各地。
(二)優勢突出。一是生態資源獨特。通江縣地處四川東北部秦巴山區腹心地帶,境內氣候溫和濕潤,無大型工礦企業,環境無污染,森林覆蓋率高。2001經四川省土壤肥料監測中心監測,通江全部達到綠色食品環境標準。“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獨特自然資源稟賦賦予了通江銀耳觀之如美玉,觸之若羊脂,食之似甘露的卓越品質,通江銀耳被稱為是天地靈氣所化育,日月精華之結晶。二是栽培工藝獨特。通江銀耳采用獨特的原生態段木栽培方式,以原生青杠段木為寄主,不添加任何輔料,不施用農藥,在生產過程中采用簡單的綠色的生物物理防控病蟲,所產銀耳屬于真正的綠色天然無污染的有機產品,也造就了通江銀耳的安全品質和保健功效。三是產品質量上乘。通江銀耳具有空松油潤的外部特征,素以朵厚、膠質重、色澤純、易燉化、營養豐富、功效神奇等品質著稱于世,被譽為“耳中極品”、“菌中魁首”,一直是高端銀耳產品的代表。正因為通江銀耳獨特的功效和品質,成為銀耳中的珍品,被列為《中藥大辭典》,被收錄到《四川道地中藥材志》、《全國中草藥匯編》,被確定為四川道地中藥材之一。
(三)品牌創建卓有成效。1995年,“首批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正式命名通江縣為“中國銀耳之鄉”。2001—2004年,通江銀耳先后獲得國家有關部門“通江銀耳證明商標”、“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及產品認定認證”、“綠色食品及標志使用權認定”,“IPM標志使用認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公告”、“四川老字號”等認可認定。
(四)產業基地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品種培育和技術集成研究及配套推廣,使通江以銀耳為品牌的食用菌的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一帶三區”的集聚效應。建成了小通江河流域覆蓋27個鄉鎮、80個重點村、10萬畝食用菌產業帶,建成了集菌種培育、恒溫生產、產品加工于一體的周子坪食用菌萬畝示范區,集銀(木)耳高標準栽培、銀耳文化展示、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諾水河(梓潼)食用菌萬畝示范區,集規模化生產、多種經營主體并存的陳河萬畝銀耳產業示范區。
2013年,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3.51億袋,鮮品產量16.05萬噸,產值18.2億元。同時,通過招商引資,采取“引進拓展”和“自主開發”的“兩條腿”齊頭并進的方式,加快產業的發展和產品的研發。
(五)經營主體多元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引進了裕德源、中茂、天科等境外現代農業產業研發集團,投資建設了標準化、規模化的銀耳生產示范基地,開展了銀耳汁、銀耳保健食品、藥品等一系列的精深加工研究。山霸王、光泰科技、綠野食品、巴山娃等本地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開發通江銀耳飲料、銀耳羹、銀耳酒、銀耳降脂膠囊等傳統產品傳統產品和新特產品,相繼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營銷網點。陳河銀耳專業合作社、霧露溪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為帶動銀耳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全縣累計發展各類食用菌專業大戶1000余戶。
三、存在問題
1.科研成果明顯滯后。近年來,通江銀耳在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上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難擺脫傳統經營模式的束縛,勞動力成本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科研專業人才較為奇缺,整個技術創新十分匱乏,技術儲備嚴重不足,科研成果明顯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
2.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通江屬于國貧縣,自身財力十分有限,發展銀耳產業主要依賴于國家項目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導致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產業基地建設推進緩慢。
3.產業鏈條亟待延伸。通江銀耳通過多年的發展,已培育或引進了一批生產、加工、銷售企業,但所有企業均規模較小,僅注重了生產、銷售環節,加工環節薄弱,帶動能力不強。銀耳精深加工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工產品匱乏,急需引進培育真正實力龍頭企業搞好銀耳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倍增,引領產業發展。
4.市場網格管理松散。通江銀耳歷史悠久,品質上乘,溫家寶總理在視察通江時指出:“通江兩耳一菇,小有名氣,大有發展”,通江銀耳在國內外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但由于銀耳產量少,市場占有份額低,缺乏統一認定標準,通江銀耳注冊商標、通江銀耳地理標志產品等公共品牌的使用管理極不規范,市場網格管理松散,導致一些不法商人為追求高額利潤,以假冒偽劣銀耳冒充通江銀耳,嚴重損傷了通江銀耳的品牌聲譽,導致通江銀耳名氣大,市場份額低。
五、發展規劃
為做大做強通江銀耳產業,實現銀耳產業復興壯大,2013年初,縣委政府在深入調研、科學決策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計劃,打造“百億產業”目標,并與四川省農科院合作,編制了《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計劃實施方案》。
總體思路:堅持走“黨政發動、行業推動、企業帶動、品牌拉動、科技促動”的發展路徑。在發展支柱品種上主推“兩耳一菇”(銀耳、木耳、香菇);在栽培模式上,銀耳、木耳以段木栽培為主,大力推行林下栽培模式,香菇以袋料栽培為主適度發展段木栽培;在空間布局上,建設大小通江河流域兩大銀耳產業帶連片發展;在資源利用上,堅持永續循環合理利用原則;在栽培路徑上,以規模化設施栽培為主,林下栽培、短椴木工廠化栽培為輔,農戶一家一戶為補充;在產品開發上,堅持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延伸產業鏈;在品牌營銷上,規范“通江銀耳”地理注冊商標的使用和管理,鼓勵創建“通江銀耳”中國馳名商標和有機食品。
主要目標:以創新驅動作為產業發展動力,重點突破以銀耳為主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重組銀耳產業集團上市經營,推動產業飛躍發展,實現單產、生產規模、行業總值、農民收入、產業形象全面倍增。到2020年,銀耳平均單產突破400g/百斤棒;規模化設施栽培達到60%以上,銀耳生產用種量達到150萬袋(瓶),接種耳棒4萬噸左右,資源可持續利用率達到80%;培育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加工企業5家,超1億元的加工企業10家,銀耳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重組通江銀耳集團,力爭實現上市經營;行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農民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實現產業雙倍增長。
發展重點:一是以“中國通江銀耳產業園”為基礎,建設集銀耳工廠化栽培、精深加工、倉儲物流、機械包裝、質量檢測、會展博覽、商貿服務、旅游觀光等于一體的通江銀耳經濟開發區;二是以通江銀耳發祥地陳河鄉為依托,建設通江銀耳產業研發園;三是以諾水河鎮梓潼銀耳觀光旅游園為中心,打造銀耳特色文化街;四是按資源分布,建設大小通江河流域兩條銀耳產業帶,鞏固提升小通江河流域陳河、諾水河、周子坪3個銀耳萬畝億元示范區,新建涪陽、鐵溪、董溪3個食用菌萬畝億元示范區;五是按照《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建設菌種生產廠,其中:建設500—1000萬袋(瓶)生產能力的二級菌種廠1家,以母種和原種生產供應為主;建設500—1000萬袋(瓶)生產能力的三級菌種廠3—5家,以栽培種生產供應為主;六是以食用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為骨干,建通江銀耳產業集團;七是依托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以通江縣銀耳科研所為主,聯合國家、省、縣銀耳研究專家,組建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通江試驗站;八是大力發展食用菌新型經營主體,新培育食用菌專業合作組織50個、家庭農場300個、專業大戶500個;九是提高耳林資源持續供給力。堅持“座七砍八”永續利用原則,嚴格耳林保護措施,加大耳林培育和改造力度,到2020年,改造低產耳林30萬畝,新增耳林15萬畝;十是深度開發銀耳系列產品。鼓勵、支持企業、科研機構對“兩耳一菇”的精深加工,到2020年,全縣銀耳產品加工率達到50%。到2030年,全縣銀耳產品加工率達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