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我們正在積極準備黑木耳菌棒,到現在已經有140多萬棒,等到9月中旬晚稻收割完畢,菌棒就可以全面下田。”昨日,浦江縣杭坪鎮大樓村種糧大戶張仲義說。
“耳稻”輪作是一種最新的循環農作方式,利用每年9月到來年5月單季晚稻收割后的農田閑置時間,種植一季黑木耳。黑木耳菌棒采摘結束后,廢菌棒還可作為有機肥還田,增加土地肥力。
黑木耳的成熟期較快,9月中下旬種植,10月底就可采摘,一直采摘到來年5月。“按照畝產干黑木耳800公斤、稻谷500公斤計算,‘耳稻’輪作模式的畝產綜合收益可達5萬元以上,每畝可促進農民增收兩萬元以上。”浦江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浦江縣積極探索發展循環農業,創新科學農作方式,2012年示范引進“耳稻”輪作技術。截至目前,全縣“耳稻”輪作應用面積310畝,種糧大戶的引領示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日前,該模式已被列入省首批56個農作制度創新示范模式之一,將在全省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