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噸蘋果枝條可培植香菇1000棒,增加收入3000元
日前,筆者來到山東省棲霞市西城鎮下馬家村農民馬衛洪的食用菌大棚里,只見花菇簇簇,溢著獨特清香。他說這一個大棚放著近1萬個菌棒,到9月底已收入2萬多元,而生產這些香菇的原料卻是蘋果樹的廢棄枝條。蘋果樹枝條作為生產食用菌的營養料,如今在棲霞廣大農村已派上了大用場,食用菌生產也成為棲霞農民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昔日的爐中柴果樹枝如今又是如何變成“金枝”的呢?
據悉,棲霞市有65萬畝果園,每年修剪落下的枝條可達20多萬噸。2001年,棲霞市率先在南方引進香菇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以廢棄蘋果枝條為原料,選擇部分農村進行典型示范,很快獲得成功,并以本小利大和不誤農時等優點在全市形成強勁發展勢頭。
目前全市15個鎮(街道)培育食用菌的專業村達110多個,全市食用菌發展到1500萬棒,今年有望為農民增加收入1億多元,成為繼滬浙產區、川桂產區、福建產區之后北方重要食用菌產區之一。該市食用菌生產辦公室李主任算了一筆帳:每噸蘋果枝條可培植香菇1000棒,20萬噸枝條可培植香菇2億棒以上,按每棒純收入3元計算,可為農民增加收入6億元,人均增收1000元。
對于山東棲霞農民來說,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為此,市政府前年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4名專家簽訂技術服務合同,并招聘了3名食用菌專業的大學生來棲工作,市鎮兩級分別成立了食用菌生產辦公室,每個基地村配備1-2名技術員。同時,還定期聘請山東農科院、福建省農業廳、福建省食用菌工作站的專家來棲霞講課,并與浙江縉云香菇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夏季反季節栽培技術合同,使該市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處于北方地區領先地步。
據了解,去年春,松山鎮赤巷口村在市鎮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新上高檔大棚40多畝,投放菌料60多萬斤,每個大棚平均收入近萬元。但大棚香菇、姬菇等食用菌多在秋收后栽培,冬季和來春采摘完,整個夏季大棚都在閑置。今年春,村黨支部書記賈相國在網上查詢得知,香菇生產可以實現菌棒循環利用,便想方設法從壽光食用菌研究所聘請了一位高級技術人才作指導。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改變了一個棚只能收一季菇的傳統生產模式,實現了一年四季一個棚一份料生產三種菇的新模式:生產香菇的廢棄菌棒,正好為雞腿菇生產提供原料,而雞腿菇廢料接下來又可生產草菇。這樣實現了一次投料、循環使用,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效益,僅此一項,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15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