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孔陽通訊員王鋒楊文甫)最近,“食用菌種植大戶”兼“南水北調水源涵養人”西峽正在為她的雙重身份左右為難:“向左走”,選擇做水源涵養人,那就意味著要保護森林,和香菇種植這個木材消耗大戶說“Bye-bye!”“向右走”,接著干香菇種植的行當,那就很難確保供給南水北調的水源質量。
“為了大局,堅決給南水北調讓路!”西峽縣縣委書記楊炳旭鄭重承諾:2007年,全部取消本地木材培植香菇的指標。這是記者剛剛在該縣獲得的消息。
然而,西峽是占全國生產總量19.4%的食用菌種植大縣,全國幾乎每5袋蘑菇就有1袋出自這里。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率達到了43%。南水北調的水源質量保證了,可農民增收怎么辦?
辦法只有一個,轉產。為此,該縣專門聘請北京、新疆等地專家進行科技攻關,成功引進天山白靈菇種植技術,同時從外地引進杏鮑菇、雞腿菇等近10個草腐菌品種。同時,以保護價同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客商簽訂收購合同,實行訂單銷售。
以白靈菇為主的草腐菌種植在西峽縣迅速推廣,有關專家估算:白靈菇等草腐菌種植在該縣普及后,按照每年6000萬袋產業規模,今明兩年預計能節約林木7.6萬立方米。
由于發展香菇替代品種,棉籽殼、花生殼、玉米芯、豆秧……以往這些幾乎廢棄不用的東西,如今在西峽縣卻成了十分搶手的“育菌材料”。
在該縣丁河鎮風山村村民龐建敏的菌棚里,農業經濟師、縣食用菌生產辦公室主任孫淮明給我們算了一筆“細賬”:“花130元的成本可以種200袋白靈菇,效益可達450元左右,菌渣可再種100袋雞腿菇,再增加效益近200元,種過雞腿菇的菌渣又可種20多公斤草菇,效益又增加100元左右,菌渣還可制沼氣,最后還田,又是上好的有機肥料。”“草―菌―沼―果”的循環農業理念,已經為西峽農民所接受。②8網絡版編輯:實習編輯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