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天氣晴好,瞄準蘑菇等食用菌市場行情看漲的利好前景,大濟、鐘山等全縣近5萬食用菌產業從業人員開足馬力生產,主產區呈現出菇農忙于搭架、翻料、上床的繁忙景象。這是仙游縣發揮氣候和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科技興菌富民”戰略,引導農民發展投入小、周期短、產出高的食用菌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
據悉,仙游的食用菌發展成為致富農民的一個大產業,發展速度在農業產業里遙遙領先,今年巴西菇、蘑菇和花菇等種植總面積將突破700萬平方米大關,產值可高達3億元,并已呈現出“品種多樣化、生產周年化、產品優質化”的新格局。栽培品種結構得到成功調整,已由原來的香菇等傳統較為單一的狀況發展到蘑菇、巴西菇、花菇、黑木耳和茶樹菇等多個主導品種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其中,姬松茸產量占中國市場六成,銷售占日本市場七成,仙游由此成為全國最大姬松茸產銷地。這得益于全縣幾乎每個適宜食用菌栽培的鄉鎮都確定一個主要種植品種,建設一個示范區,制定一個優惠扶持政策,培養一支技術隊伍,推廣一項增效技術,形成一個集中穩定的產業基地。而在多樣化栽培中,依托食用菌“點草成金、變廢為寶”的聚寶盆效應,已基本改變過去毀林種菇的不可持續發展做法,初步做到了栽培原料大部人工化,主要開發利用稻草、牛糞和竹木加工下腳料等。仙游縣的食用菌種植形成了自然栽培與反季節栽培并具,集約化、周年化、工廠化三大主要栽培模式共存。
由于集約化栽培設施簡、投入小、能耗低,農民容易接受,推廣快,仍是全縣菇農的栽培主要模式,但近幾年來出現了周年化生產,如“香菇-蘑菇-巴西菇”在山區和平原周年循環栽培。特別是為了規避國外不穩定的食用菌市場,實現經濟效益的旱澇保收,加上鄉村富余勞力大部外出,“花菇之鄉”游洋鎮上千菇農一改過去“自制菇筒自銷花菇”的種法,而是采取了“公司+農戶”的“庭園式”周年栽培新模式,即由菇農們每月按單生產菇筒,待到菌種孕育兩三個月成熟了,再由協會集中收集送檢出口到海外去下田。據農技干部胡潛介紹,近幾年來僅游洋鎮就已向澳大利亞、美國、巴西、新加坡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出口830余萬袋,直接創匯460余萬元。著力提高質量,精心打造品牌,力促食用菌產品優質化、名牌化,常年形成產銷兩旺的經營勢頭。該縣建立和健全食用菌標準體系,全面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加強食用菌全程質量控制,以提高食用菌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在示范帶動、科技培訓、產品加工、市場開發等為一體的“龍頭”企業仙山菌業等帶動,以及縣鄉科技人員常年包片進村進行跟蹤技術服務和指導下,作為第一責任人的4萬多菇農自覺增強質量安全意識,不使用農藥,自覺降低食用菌重金屬含量。同時,利用仙游縣“食用菌生產大縣”和“仙游巴西菇”等名牌產品的知名度,維護地域名牌產品的聲譽,廣拓國內外市場銷路,重視提高產品增值的加工和包裝新技術,提高產品檔次,促進整個產業上規模、上檔次,朝著高標準、高質量、名優化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