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合作社讓技術有了保障
“老李,快過來幫我看看香菇有沒有啥子問題喲!”7月8日,一接到徐家村徐金平的電話,技術員李文林立即就趕了過去。老徐今年第一次種香菇,前幾天溫度驟然升高,香菇受了影響,雖然在李文林指導下圓滿解決了,但他此后處處小心,香菇稍有不對,就立馬打電話找李文林。
李文林與香菇打了13年交道,是該鄉白寶林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員,是菇農心中的香菇“守護神”。像他這樣由合作社聘請的專職技術員,全鄉共有3名。
為確保食用菌產量與品質,不僅管護技術有專人指導,合作社還統一向村民提供接好菌種的袋料。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等工序由合作社嚴格按技術規程統一完成。村民拿到袋料后只需管護與采摘就行了。技術程序的簡化,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對食用菌的種植。
去年,合作社負責人楊猛試種地栽香菇成功,填補了夏季香菇市場的空白;今年,靈芝大戶王欽江自制靈芝菌種成功,告別了菌種受制于韓國人局面;歐維勇等2位村民成功開辟網絡銷售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合作社對村民的技術與市場引領作用更加突顯。600萬袋食用菌讓全鄉人均增收1100元
有了政府的扶持與合作社的技術保障,白朝鄉的食用菌產業迅速形成規模。前年,全鄉食用菌僅100萬椴(袋),去年就達到300萬椴(袋),今年已達600萬椴(袋),其中,地栽靈芝面積300畝170萬棒,袋料香菇260萬袋,椴木木耳150萬棒,銀耳20萬棒。形成了白朝村和白馬街社區的地栽靈芝產業帶,白朝、馬家、興隆等村的袋料香菇種植帶,和羅家片區的椴木木耳產業帶。
“僅食用菌一項,今年將帶動全鄉人均增收1100余元”,該鄉黨委書記張玉全對發展食用菌信心滿滿,全鄉幅員面積146.2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按照“砍密留疏、砍大留小”的擇伐方式,林木資源可確保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如今,政府注冊村民使用的“月壩”牌食用菌品牌,已在成都、南充、巴中等省內外有了相當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