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樣因地制宜發展菇品,使之上檔升級呢?根據出口和內銷需要,應因地制宜選擇以下五大類菇品:
骨干品種計劃發展。蘑菇、香菇、銀耳、黑木耳等是出口與內銷的骨干品種,不可斷檔,必須有計劃地安排生產。因南方氣溫高,銀耳、蘑菇、平菇宜在老產區商品基地生產,新區不可盲目發展。
飽和品種控制發展。平菇、金針菇、鳳尾菇、毛木耳、大球蓋菇、雞腿蘑、麻花菇等近年發展超常,市場已基本飽和。應控制生產,防止過剩。
缺口品種重點發展。夏季氣溫高,市場菇品缺口較大。草菇、金福菇適合夏季生長,草菇夏季市場一般都在10~16元,南北省區可以大力發展。杏鮑菇、白靈菇為低溫型菇類,是元旦、春節熱銷貨,賣價高,可建立商品化基地,專業化生產。
珍稀品種積極發展。羊肚菌、松茸、美味牛肝菌、雞縱菌、紅菇,國外暢銷,價格昂貴。目前還處于野生采集和人工馴化栽培應市階段,需加大技術攻關力度,使人工栽培有所突破。榆蘑、大肥菇、大杯傘、蓋囊菌、牛舌菌、虎奶菇、長根菇、花菇、厚菇、板菇等品種可小規模發展。
特色品種穩步發展。姬松茸、灰樹菇主要出口日本,但受定向銷售局限;茶薪菇發展較快,供大于求,價格下挫,應穩步發展。竹蓀可用谷殼、野草栽培,成本低廉,南方省區可基地化發展;黃傘、珍珠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種可適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