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棟磚墻彩鋼棚依山而建,劉云芬正在棚內采摘成熟的蘑菇。劉云芬介紹說,她2013年種了8萬袋菌種,有平菇、小香菇、杏鮑菇、雙孢菇等六個品種,每袋菌種可出菇3斤,按市價3元計算,全年產值有72萬元,除去每袋4.5元的成本,可獲利36萬元。
桑枝種菇循環利用提高效益
劉云芬是當地有名的蠶桑專業戶,家里有桑園15畝,每季可養蠶12張,每年養四季蠶可收益5萬多元。
劉云芬養蠶一般是從4月到10月,剩下5個月是空閑的。每年桑園冬管都會留下大量的桑枝,當地人都是當柴燒,沒有產生多大價值,她一直都想在這上面做文章。
2012年,在農科所專家的指點下,劉云芬知道了桑枝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本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藥用價值,加之桑樹種植使用化肥少且不施農藥,生態環保,是培植有機食用菌的絕佳原料。如獲至寶的劉云芬立馬投入了40多萬元,修建了廠房700平方米,養蠶和種菇兩用的彩鋼棚1000平方米。“去年,我同樣養了四季蠶,10月份開始培育菌種,11月出菇,5萬袋菌種收入了10多萬元。”
成立專合社打造桑枝菌品牌
桑枝食用菌的菌袋主要以粉碎的桑枝作為主料,配以一定比例的玉米、麥麩、石灰等原料。劉云芬每年要用桑枝200多噸,除了把自己地里的全部用完,還要以每噸400元的價格就近收購。劉云芬算了一筆賬:一個菌袋大約6斤,桑枝占90%,按一畝地一噸桑枝計算,大約可以做350袋,產值3000元左右。“高縣現有20萬畝桑園,如果都能利用起來,這又是多大一筆收益呀。”
劉云芬告訴記者,現在她的種植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最需要的就是發揮品牌效應,獲得市場認同。
她指著小香菇的菌蓋說:“桑枝菌的表面紋理要比鋸末更加細膩,內含營養和生態安全上也有優勢,但市場上還不能區分這些差別,價格上只能和其他蘑菇一樣。”劉云芬對下一步作了規劃:成立桑枝食用菌種植專合社,帶動其他農戶一起發展,形成規模和品牌,爭取更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