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種竹蓀,不僅節約了土地,也節約了成本,促進農民增收。”富興鄉鄉長羅云均介紹說,富興鄉有楠竹3萬余畝、雜竹2萬畝,年產楠竹200萬根、雜竹2000噸,楠竹筍約1500噸、苦竹筍400噸左右。在種植竹蓀前,竹子和竹筍就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楠竹林下種竹蓀后,楠竹就不再是竹農的主要經濟來源了,真正掙錢的還是竹蓀這“寶貝”。
“我這些竹蓀是長寧長裙竹蓀。”王世云特別介紹說。長裙竹蓀并非只是“物以稀為貴”,其味鮮美異常,因此,在國際市場上聲譽極高,曾有“竹蓀黃金價”之說。據了解,“長寧長裙竹蓀”是長寧縣農業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從竹海竹林深處發現,經篩選、培育而成的竹蓀新品種,其富含21種氨基酸,還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集食用、藥用、保健、觀賞多功能于一體,原美國總統尼克松、原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訪華時國宴上的“竹蓀芙蓉湯”、“推沙望月湯”就是以長寧的長裙竹蓀作為原料的,長裙竹蓀在中外享有“真菌皇后”的美譽深受消費者喜愛。
如今嘗到了甜頭的王世云等農民高興不已。王世云告訴記者,在楠竹林下套種竹蓀,1畝林地投入竹屑、病蟲防治藥物、人工工資、管理等共投入資金6400元左右,可采收干竹蓀70斤,實現畝產值11900元,每畝純收入達5500元。
雖然竹蓀的經濟價值高,但是種竹蓀的成本也高,部分竹農苦于沒有本錢?;谶@種情況,長寧縣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竹蓀種植。同時,竹蓀種植有個習慣,就是第一年種了,第二年就不能再種了,所以,該縣在推廣的時候還結合林下食用菌種植一起發展,每年上半年種竹蓀,下半年種蘑菇,充分發揮楠竹林的最大經濟效益。
長寧縣是中國竹子之鄉。近年來,長寧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方位推進竹蓀產業發展,利用豐富的竹資源,引導廣大農民采取 “林下種植竹蓀”等多種模式發展竹蓀產業,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