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寧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是典型的農業縣。發展長裙竹蓀產業是該縣在強化生態優勢和依托竹資源優勢背景下發展的新興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發林下經濟,發展長裙竹蓀促進當地的農民收入是最可行的舉措。長寧是中國竹子之鄉,竹子加工剩余竹渣種植竹蓀后直接還田,形成“竹子-竹渣-竹蓀-土壤有機質-竹子(或農作物)”循環模式。同時長寧縣在竹蓀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竹蓀套種玉米、竹蓀套種大豆、林下竹蓀和竹蓀層架式栽培等多種高效立體生態循環模式種植,打造食用菌(長裙竹蓀)循環經濟模式。長寧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產業基地發展工作,成功了申報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竹蓀)和宜賓市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縣,打造了竹蓀有機生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5000畝,全縣竹蓀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萬畝,產業產值達3億多元,并輻射帶動川滇黔周邊20多個區縣發展種植。長寧長裙竹蓀產業與福建棘托竹蓀、貴州紅托竹蓀呈三足立鼎之勢,單一品種總產量位居全國首位。2010年,成功注冊“竹海長裙竹蓀”商標,2010年,該縣“竹海長裙竹蓀”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長寧縣還十分注重提高科技對竹蓀產業發展的貢獻率,一方面成立竹蓀開發研究所,有針對性的開展竹蓀菌種“瓶改袋”、竹蓀層架式栽培、竹蓀連作障礙克服等產業技術鏈瓶頸改造;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多層次的科技聯姻活動,將科技成果轉換成農民實用技術,形成直接面向市場的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體制。縣政府高度重視竹蓀產業發展,把農業科技創新、扶貧開發、招商引資、質量安全監管、商標注冊、重大項目規劃布局、資金爭取和農村道路、水利基礎建設等多部門職能統籌到產業發展上來,集中力量支持竹蓀產業發展。縣財政從不同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竹蓀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投入力度:在土地租金和優良菌種等方面給予補貼,以“大基地+小業主”形式組織蓀農進駐“竹蓀有機生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發展種植。 從良種繁育、科技服務、質量安全監督和市場品牌服務等方面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在良種繁育方面,成立長寧竹蓀開發研究所,開展竹蓀菌種質資源收集,優質菌種篩選和菌種提純復壯等工作。同時通過標準化菌種場創建活動,建設了包含1家一級菌種場和10家三級菌種場的良種繁育體系,良種覆蓋率100%(自產自用除外)。同時,該縣還整合星火技術培訓、新型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職業技術培訓等項目,加大竹蓀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建立健全科技管理體制和科研推廣服務體系,努力提高廣大蓀農的科技水平,促進農民返鄉種竹蓀創業。在科技服務體系方面,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統籌全縣竹蓀技術推廣工作,與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宜賓學院等科研院所均有合作關系。全縣建立了18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46個村級農技推廣服務點,有126名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工作;形成了“專家培訓技術員,技術員指導蓀農”的層級公益技術推廣體系。在質量安全監督體系方面,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檢測站1個,示范區農戶建立了投入品和田間生產記錄檔案,定期抽檢,實行了基地準出和產品可追溯制度,從過程控制和結果檢驗兩個環節嚴把竹蓀質量安全。成功申報了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竹蓀蛋有機轉換食品認證和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在市場品牌體系建設方面,充分發揮市場的引領作用,引導竹蓀產業外向持續發展。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臺灣八大電視臺、上海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竹海長裙竹蓀已遠銷重慶、西安、貴陽、上海、北京等地,甚至走進港澳臺,走出國門。
長寧縣竹蓀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萬畝以上,示范帶動周邊近20個區縣發展種植面積近5萬畝。全縣竹蓀總產量1000噸(干品)以上,單一竹蓀品種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產業產值超過3億元,初步形成“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的產業化運行機制,粗略估計全縣竹蓀種植專業大戶500戶以上,營銷大戶30戶以上。普通農戶通過土地租用、基地務工等形式參與產業發展,粗略估計帶動農戶2萬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產品每年出口日本、東南亞、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地區100噸左右,出口值近0.5億元。長寧縣竹蓀產業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和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
相關鏈接:
四川省長寧縣
長寧縣是四川盆地南緣的一個農業縣,全縣幅員面積1000平方公里,全縣最大的特點是生態資源優越,竹林資源豐富。擁有竹林面積70多萬畝,是“中國竹子之鄉”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竹、竹海、竹蓀”是最具長寧特色的地方資源。
因為有“竹”,建成了全國AAAA級竹類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
因為有“竹”,成就了長寧“竹蓀”產業發展。
“竹”為竹蓀生長提供了最適原材料,“竹海”為竹蓀生長提供了最佳生態環境,二者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長寧長裙竹蓀” 。
2014年8月,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四川省長寧縣為”中國長裙竹蓀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