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關鍵的是,現在的科技中介角色比較簡單,基本不具備專業的科技經濟評價能力。學校具體負責跟進這項工作的殷元元說:“主要還是借助中介更廣泛的市場信息資源,可能性大一點,但最終能不能尋找到合適的企業或投資人,還得依靠買賣雙方的判斷。”國內一知名創投公司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他們投資的高科技項目,很少通過中介,而是由自己專門部門搜索、評估、篩選,有必要的話,還會借助專門領域的研究機構。
“我們就是‘橋梁’,主要就是尋找買家、賣家,做信息溝通及一些轉讓相關手續等。”參與這次成果轉化的一家中介公司中負責這一項目的聶先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他表示,他們只能通過公開的專利查詢和一些簡單的市場調查等掌握信息,并沒有辦法對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市場前景作出深層次分析,不能向買賣雙方“保證”什么。
這樣的中介服務顯然與現在的市場需求有較大差距。事實上,“轉化難”主要就是指從高校、科研機構這端發起的科研及成果。這類科研立項時受個人興趣影響較大,很多開始時并不是應用導向。要贏得企業和資本的信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化,不能只依靠一時興起或炒作概念,而是需要第三方能夠提供一個具備一定專業性的判斷,對其成果能否與市場實現對接,向哪些市場方向開發更容易成功有一個基本評價。
據山東省技術市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郭耀正介紹,在開發、轉讓、服務、咨詢4項技術合同中,山東省轉讓合同的增長遠低于其他,而中介機構發揮的作用就“更難說了”,整體看,全省科技中介機構發育比較初級,但這中間有很大的市場機遇。聶先生的公司就是今年從法務轉向了技術轉移中介,但除了“市場嗅覺”和“買賣”,如何擔當起現代市場需求,或許是更應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