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德倩)陜西旬邑縣湫坡頭鎮太堡村農民曹振宏樂得合不攏嘴。他在同濟大學專家指導下,靠廢棄的蘋果枝種出6000袋杏鮑菇,去年實打實多賺1800元,這在人均年收入1776元的鎮上可了不得。如今,老曹的目標更高遠:下月起把種植菌菇規模擴展到2萬袋,修下蘋果枝養菌菇,菌渣肥田種蘋果,良性循環奔小康。
2003年至今,同濟大學現代農業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的專家幫助太堡村農戶開出一條養菌致富新路。截至去年底,當地農戶已生產銷售杏鮑菇、花菇5噸,直接增收5.3萬元,戶均年增收662.5元。
同濟教授智力服務西部已經多年。此次牽手陜西農家,緣自當地鎮黨委書記登門請賢。專家們在陜西座談蹲點,聽農民“嘆苦經”:“我們做夢都想賺錢,卻不知道怎么賺!”調研結果:由于單一發展蘋果種植業,農戶對市場需求變化和自然災害的抗風險能力極低;同時地力也大大下降,田里有機質含量不及1%,連六級標準的最低一級也達不到,影響了蘋果質量,更有損生態環境。
對癥開方,專家提出因地制宜,將市場前景較好的食用菌產業補充進生產環節,與蘋果種植業相互促進。據分析,當地每年因蘋果樹修枝廢棄的6萬噸樹枝可為杏鮑菇、花菇等木質菌提供充足的理想“食物”。同時,菌類養殖的廢棄物--菌渣將成為優良的有機肥料,大幅提高農田地力,促進蘋果種植,形成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此外,當地15攝氏度~25攝氏度的氣溫條件,以及距咸陽機場不到200公里的地理位置,對菌類生長、運輸極為有利。
同濟專家幾乎月月去當地,在田頭溝邊普及循環經濟的理念,為農民們答疑解惑;同時將大學下屬的同遠農業科技公司引進湫坡頭鎮,由技術人員手把手教農戶養菇,產品統一收購后直接空運到上海農產品市場。如今,全鎮10個村參與這種循環經濟的農戶有80余家。據負責人尹智敏教授介紹,當地政府已決定,今年進一步擴大菌類生產規模,充分利用資源,完善這條循環“金鏈子”。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