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浙江德清縣往年的這個時候都會忙忙碌碌,今年卻不同往日,村民們都很清閑。原來是因為大家都放棄了做賺大錢的“豬倌”,改行種平菇了。
去年10月,德清新安鎮百富兜村的村民周掌華關停了近800平方米的生豬養殖場,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從外地引進優質平菇菌種,學習先進種植技術,搞起了平菇種植,入行僅4個月就凈賺3萬多元。他說,整個平菇大棚正是原來養豬用的飼料房改建的,非常適合平菇生長。他很滿意現在的工作狀態,錢賺了,每天身上還都清清爽爽,沒有過去養豬的臭味了,原來種平菇也可以像養豬那樣致富。這樣的事例在德清縣還有很多。目前,德清縣已撥付4700多萬元補助資金,對在規定時間內自行關停拆除恢復土地原狀的和關停轉產的生豬養殖場,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全縣已有178家生豬養殖場實現了成功轉產。
那么,為什么要放著好好的豬不養,反過來改種植業呢?
周德永的家鄉德清縣,位于杭嘉湖平原西部,山青水秀,河網縱橫。京杭大運河、東苕溪穿城而過,后者是杭州主要飲用水源之一。近十年來,德清生豬養殖迅速膨脹,年生豬存欄量達到70萬頭。數千名豬倌因此致富的同時,境內水系的生態安全也日益受到其嚴重威脅。去年下旬開始,德清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全民治水活動,生豬養殖整規也全面開展。根據當地計劃,今年6月份前,全縣生豬存欄量要壓縮到35萬頭以內,最初的3300養殖戶縮減到1000戶以內。像周德永一樣,目前德清已有717戶豬倌主動關停了養殖場,1925戶和政府簽訂了關停協議,生豬數量減少了29.8萬頭。養豬大戶、村干部和一些養豬戶主動帶頭關停自己的養殖場,賣掉大大小小的豬。
“一下子就想通了,現在是為了生態,一切都要為治水讓路。”周德永說,“要給子孫后代們留下青山綠水,更清、更美的東苕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