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日報3月3日訊 “我們打算在這干,”潁泉區泉潁辦事處的食用菌種植大戶李文生指著眼前已經建好的菇房說,“建成500個菇房,使種植面積達700畝。現在已經建好了110多個菇房。”
李文生只是我市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近年來,我市食用菌生產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在有關組織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大成就,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之路。
規模化發展
我市的食用菌生產由原來的分散型、規模小、無序經營,逐步向科技、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方向轉變。臨泉縣的牛、沼、菌循環經濟,阜南縣的白靈菇,臨泉縣的金針菇,阜南縣的雙孢菇生產基地都已初具規模。
據悉,我市食用菌生產已發展到35個專業生產基地,如田集白靈菇生產基地,行流鎮金針菇生產基地,還有4個食用菌加工廠,分布在阜陽、臨泉、界首、阜南,帶動了9000多個種植專業戶。其主要品種雙孢菇、金針菇、木耳、平菇、白靈菇等也由2001年的產量不到1萬噸,發展到現在的年產量4.8萬多噸,年產值3.5個億,產品遠銷到歐美、中東、大洋州、南美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出口創匯500多萬美元。全市食用菌生產基本實現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
市食用菌協會會長張克化介紹,我市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農民搞食用菌種植,只是那時候都是個別農戶,沒有現在的規模。近幾年來,食用菌生產由原來的分散型、規模小、無序經營,逐步走向規模化的產業之路,形成科技、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組織體系。不僅企業嘗到了甜頭,農戶也嘗到了甜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市下一步的食用菌生產就是要考慮如何做大、做強的問題。
種植戶嘗到甜頭
據統計,我市食用菌基地建設發展迅速,菇房建設占地面積達13000畝。食用菌種植和食用菌基地建設得到了農民大力支持。
“你看這菇房建得多排場”,在泉潁辦事處臺莊村,64歲的薛云峰老漢說,“俺們臺莊的村民都支持在這建菇房。”記者看到,薛老漢所說的菇房就是用竹竿和水泥型料搭建的蘑菇種植房。“你們把這地都租出去了,不就失去了生活來源了嗎?”薛老漢笑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有4口人,每人有1畝多地,現在他把這些地租出去搞菇房建設,每畝地租金700塊錢,加上1畝地180塊錢的青苗賠償和做工工資,這一年全家收入就有一兩萬了,比出去打工強。
食用菌種植大戶李文生向記者介紹,像薛云峰這樣懂技術的,一個月能拿一千多塊,不懂技術的工資也在七百塊錢左右。”李文生領記者到一座菇房前,“我這一座菇房能產一萬五千斤雙孢菇,市場最低價兩塊錢一斤,你算算我這500個菇房能掙多少錢?”
“你講銷售呀,銷售不是問題,這你別擔心。我們這都是排著隊來定貨的,再說,我們還跟同創、愛立豐等食用菌罐頭加工企業簽定了訂單保護合同,銷售不成問題。”
李文生說“我現在倒是擔心人手問題,這個村總共1153口人,到生產旺季時我們需要2000多人干活,不得不到外村招人手。”
產業前景廣闊
作為農業生產大市,我市發展食用菌產業具有明顯優勢。市食用菌協會的專家認為,食用菌是綠色食品,它的配料都是麥稈、稻草、干牛糞、干雞糞這樣的天然有機肥,發展食用菌可以帶動農村凈化環境,發展家禽和畜牧業。要使食用菌產業擴大規模,增強帶動力,就要走“特色+科技+規模+檔次”的產、供、銷一條龍,定單農業之路。
各種植大戶也認為,雖然我市食用菌發展受技術、資金等條件限制,發展不平衡,但食用菌的發展前景廣闊。要想把食用菌生產做大、做強就必須實行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不斷提高自己,充實學習,引進別人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們自身情況,發展自己的食用菌產業。(魏飛、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