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更干凈,采摘也方便,而且產量也會增加。”近日,八都鎮雙溪口村村民張正忠對黑木耳立體式設施化栽培模式贊不絕口。他告訴記者,以前一畝地只能擺放8000多袋菌棒,現在一畝地就能容納20000袋菌棒,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黑木耳生長速度也比以前要快。
市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在陰雨綿綿的春季,露天栽培的黑木耳菌棒下半部很容易爛棒,黑木耳也容易產生流耳現象,大棚蓋上薄膜后,可以防止黑木耳因水分過多爛棒或流耳。
據了解,黑木耳立體式設施化栽培模式在全省還是首創,目前,我市在八都鎮雙溪口村和蘭巨鄉大汪村開展黑木耳立體式設施化栽培試驗與示范,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養菌、排場一棚兩用,提高了生產設施利用率,為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市農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模式利用棚膜覆蓋和黑木耳菌絲新陳代謝作用釋放的熱量提高棚內溫度,創造耳片生產適宜的溫度,既能提高產量又能提高質量,填補冬耳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增產潛力。此外,棚式栽培可防病蟲草泥侵害,實現全程清潔化生產,排場前期可遮陽防雨、防止爛棒,后期春季連續陰雨天氣可防流耳,如遇暴雨等災害天氣可防沖淹,全面提高抗自然風險能力,改變黑木耳產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走出大棚,記者看到張正忠的黑木耳是利用曬篩進行架式晾曬,這也改變了我市農民普遍喜歡將木耳曬在地上的陋習。“下一步,我市也將大力推廣這種晾曬方式,提供更加干凈環保的黑木耳產品。”市農業局的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