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保健品行業,不光營養素,連蟲草這種補藥都在跌價,原因很復雜。”
還記得逝去的太陽神或三株嗎?保健品行業的江湖瞬息萬變。
隨著2013年即將結束,2014年1月1日起將實施保健品新政,不少業界人士展望2014年,期待保健品行業發生更為深刻的變革。
而事實上,在行業大變局之前,相關企業已經出現了調整、分化、轉型的態勢。
“保健品行業關鍵是要看公司,第一,產品本身好不好;第二,營銷做得好不好。這兩個東西能做好,中國人其實還是能夠接受的,現在與健康相關的公司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位長期跟蹤醫藥行業的私募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至于如何進行判斷,該私募表示,“關鍵是看增長,而不是看利潤有多高。”
萬億產值完成不足1/3
2013年已漸入尾聲。隨著近期出臺的保健品新政將于2014年1月1日對貼牌市場、無批文產品進行更為嚴格的管理,保健品行業可能將迎來變局。
而在新態呈現之前,保健品行業似乎正在經歷著一次階段性調整。
中國保健食品自上世紀1980年代開始興起,已歷經30多年的發展。在記者接觸到的多位醫藥行業人士看來,“長期來說保健品行業是有前景的。隨著老齡化問題凸顯,人們對保健也越來越重視。”
2012年1月印發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也首次將“營養與保健食品制造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
該規劃指出,到2015年中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產值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并形成10家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企業。
如今原規劃期間已過去近半。
《2013年中國保健食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共有2006家,產值僅2800億元左右,與萬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另外,盡管2012年保健食品行業銷售規模突破了千億(1100億元),但同比增長速度僅有4.8%。
對此,廣州一位長期跟蹤醫藥行業的私募認為,“每個行業或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初創期,資金投入很大,不斷去擴點,資金回籠很慢;到了快速成長期的時候,開店速度越來越快,一邊回籠資金一邊投資,增長很快;最后是成熟期,速度會慢下來。藥品或者保健品尤其明顯,雖然它是一個長期趨勢看漲的行業,但也有周期性,取決于它市場開拓的節奏,投資的節奏,還有市場培育的節奏。現在它慢下來了,就要等下一輪的契機了。”
記者統計A股的10家保健品相關公司業績時還發現,迄今仍未有一家企業銷售額突破百億。
其中以東阿阿膠(000423.SZ)銷售保健品最多,不過僅有28.25億元收入;哈藥股份(600664.SH)以15.46億元的銷售額位列第二;湯臣倍健(300146.SZ)排第三位,2012年共創收10.62億元。
對此,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分析,“整個保健品行業,不光營養素,連蟲草這種補藥都在跌價,原因很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