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對食用菌產業實施“基因重組”:原料結構由以木屑為主向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轉變,品種結構由以香菇為主向以白靈菇(草腐菌的一種)為主的多菌種并舉轉變。
今年以來,通過“基因重組”,在菌農收入不減的情況下,全縣已節約林木約1.5萬立方米。
西峽是食用菌生產大縣,2004年,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42.6%。但香菇產業是資源消耗型產業,無論是直接以原木為原料還是以木屑為原料,都大量消耗林木資源。
該縣用科學發展觀審視食用菌產業發展方向,決定對其實施改造。他們把調整食用菌品種結構作為2005年度全縣七件大事之一,制定了發展草腐菌(以棉籽殼、玉米芯為原料)3,000萬袋的年度計劃,從北京、新疆聘請專家解決種植中的技術難題,并幫助菌農同外地客商簽訂收購合同,實行訂單銷售。食用菌產業“基因重組”引發了新的經濟循環和能源轉換。
丁河鎮發展優質白靈菇500萬袋,今年人均可增收500多元,同時節約林木資源5,300立方米。丹水、田關、回車等淺山鄉鎮,農民利用農作物秸稈種植草腐菌,菌袋廢渣進入沼氣池產生沼氣,沼渣、沼液作為優質有機肥施入果園進行無公害栽培,這種“草―菌―沼―果”生態模式已在全縣快速普及。目前,全縣農村大小沼氣池累計達1.2萬多個,12個深山鄉鎮改灶率達85%以上。林木資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