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市農業部門了解到,在市場的引導和政策的推動下,我市食用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品種不斷優化,經營主體已由過去單一的農戶種植向企業、合作社延伸,生產模式也由單一的冬季露地栽培向集約化、工廠化全年生產方式轉變。一些專業村、示范區、龍頭企業逐步形成,我市已迎來了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
食用菌是一個循環利用廢棄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的產業,經 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用菌消費量逐年遞增,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市食用菌產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成為我市繼桑蠶業、水果業后又一個新興產業。
2006年前食用菌栽培面積一直徘徊在500萬平方米 ,而在今年栽培規模達到1400萬平方米 ,居全區第三位的位置。
據不完全統計 ,從2010年至今 ,自治區、我市和各縣區共投入1400多萬元的資金 ,專門用于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其中 ,2012年至2013年我市扶持食用菌產業資金達到1300萬元 ,在區內各市中支持力度最大。
“柳州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融入了諸多現化農業的科技元素。”市農科所相關負責人介紹 ,該所成立的生物工程研究科 ,負責食用菌科研工作 ,在菌種提純復壯 、良種擴繁、品種試驗取得較好成效。我市還建立了廣西食用菌產業柳州綜合試驗站 ,并把柳城縣、融水苗族自治縣、鹿寨縣三個食用菌大縣的技術骨干納入到試驗站團隊中 ,探索出了自動化發酵隧道、本地原料蔗葉、蔗渣、濾泥、桑枝、蠶沙等的開發利用 ,菌渣的重復循環利用、反季節栽培、菌房環境自動化調控生產等栽培模式。
在產業發展上 ,我市注重以龍頭企業來帶動產業發展 ,通過“菜籃子 ”、農業產業化企業等發展資金 ,重點扶持廣西柳城縣成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柳城天地自然食品有限公司、鹿寨縣春天菌業有限公司等一批帶動農戶效果明顯的龍頭企業 ,目前全市已培育了兩家年產千萬棒菌棒食用菌企業 ,形成“專業化+規模化+工廠化 ”的生產模式。
據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我市采取“做強做大龍頭 ,帶動專業化生產 ”的方式 ,有效推動食用菌產業在短短幾年內實現從“小而散 ”到“規模+優勢 ”的飛躍 ,力爭2015年發展到1500萬平方米的產業規模。依托食用菌龍頭企業、合作社 ,打造一批“企業+基地+農戶 ”、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食用菌專業村、食用菌標準園區 ,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發展 ,為實現農民收入倍增探索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