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幺洪亮在食用菌大棚內查看香菇長勢。
在青岡縣蘆河鎮益發村哈黑公路兩側的樹陰下,盛開著一朵朵食用菌花;一棟棟大棚內,木耳、滑子蘑和香菇正慢慢地拱出白色外衣,露出了頭……7月15日,記者走進綠野食用菌合作社,感受到了合作社創辦的曲折歷程。
綠野食用菌合作社的創辦人叫幺洪亮,一個32歲的小伙子。幾年前,他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接管了父母創辦瀕臨破產的事業,并使之起死回生,從而享譽周邊各大城市。
2002年,幺洪亮通過考察,了解到栽培食用菌是一項朝陽產業。聽了兒子的建議,幺洪亮父母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當年就栽培了2萬盤木耳、滑子蘑和香菇。由于不懂技術和銷售,當年就賠了20多萬元。幺洪亮父母沒有服輸,繼續摸索著干。沒想到又連續賠了兩年, 40多萬元打了水漂。高額的“學費”使村里原本的富裕戶傾家蕩產。
2007年,在大慶開汽車修理廠的幺洪亮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回家接管了父母經營的食用菌事業,買了一輛微型面包車開始奔走于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城市進行銷售。一個又一個問題接踵而來,有時蘑菇、木耳多了賣不出去會爛掉,有時有了訂單卻沒有足量的貨源。
面對現實問題,幺洪亮開始琢磨著將食用菌進行深加工。為了取得真經,2008年,他遠赴河北、北京等地學習食用菌深加工技術。回來后,他籌措10萬元資金,購買了設備,將栽培的滑子蘑和香菇通過保鮮、密封,然后推向市場。
想法往往離現實很遠。當幺洪亮將加工的食用菌拿到商店銷售時,卻被店主一一拒之門外。憑著自信、執著和一股子韌勁、拼勁,幺洪亮終于在大慶打開了銷路。由于幺洪亮栽培和加工的食用菌質量好、分量足,綏化、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訂貨,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幺洪亮的翻身仗打得很漂亮,也調動了一些農戶栽培食用菌的熱情。2008年,幺洪亮成立了綠野食用菌合作社,更好地服務農戶,幫他們致富。他為社員免費提供原材料,免費進行技術指導,統一高價回收。在他的帶動下,附近鄉鎮的一些農戶都開始栽培食用菌,如今社員達18戶。
社員王占富過去家里很貧窮,在合作社打工以來,他見證了合作社從低谷走向輝煌。后來,他也加入合作社,每年都栽培3萬盤木耳,現在家里不但脫了貧,還有了不少存款。
“蘑菇、木耳喜歡陰涼、潮濕的生長環境,何不在樹陰下栽培?這樣既能節省扣大棚所需的費用,又可以利用自然降水減少支出,使蘑菇、木耳回歸自然。”近幾年,幺洪亮在探索食用菌培植新方式。在位于益發村哈黑公路兩側的樹帶里栽培起蘑菇和木耳。今年,他又將擴大規模、更新栽培方法,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蘑菇、木耳,還要把林帶打造成采摘園,讓人們在體驗采摘樂趣的同時享受原生態的快樂。
“我今年最大的想法就是把木耳進行深加工,加工成小包裝精品木耳,然后銷往大城市。可是由于資金問題,想法一直沒有付諸行動。”望著大棚里正在生長的木耳,幺洪亮眼里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