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吃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吃兩條腿的不如吃一條腿”。有“素中之王”、“素中之葷”美譽的“一條腿”——食用菌,已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近年來,淳安縣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狠抓以桑枝條食用菌為主的“一條腿”經濟,只用了4年時間,一個生態型億元產業就在不經意間騰躍而起。
桑枝利用規模化,激活一個新型產業
日前,筆者沿威坪鎮青春村的大片桑園溯溪而上,只見整片桑園被修茸得整整齊齊,昔日蓬亂的田埂變潔凈了。原來,這些曾經被拿來當柴燒或者隨意丟棄在田頭地角的桑枝得以再次利用了。
淳安縣是蠶繭大縣,有桑園面積12.6萬畝,以每畝桑園年均產桑枝條400公斤計,年總量達5萬余噸。從2008年起,淳安縣農業科技部門開始探索用桑枝條培植黑木耳和秀珍菇的新路子。根據規劃和部署,淳安縣在威坪、汾口、楓樹嶺、屏門、姜家、臨岐等地建立14個生產規模在50萬棒以上的縣級食用菌生產基地,其中年生產能力在700萬棒的工廠化食用菌基地2家,在威坪等鄉鎮建立桑枝集中處理中心。通過基地建立、技術培訓、機具改造以及組織農技人員到福建、南京等地學習取經,使全縣食用菌發展步入了快車道,食用菌產業規模化、設施化、集約化水平明顯提升,全縣菇農與日俱增。桑耳規模從2008年的800萬袋上升到今年的2400萬袋,消耗利用桑木屑8640噸,全縣桑枝條得到全面收集與利用。
縣蔬菜(食用菌)站站長潘飛云饒有興致地說:“傳統黑木耳種植一般以楓林、榿木為材料,這些樹種生長期慢,發展黑木耳的原料受到極大限制,上山砍伐又破壞生態,而桑枝黑木耳正好利用農業廢棄桑枝為菌棒原料,出耳后的菌渣富含有機質,是很好的有機肥原料,可以還田,提高土壤的肥力。我縣桑枝食用菌規模的形成,已經成為一條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綠色金鏈”。
產業組織科學化,農民創收又增“主業”
炎炎烈日下,姜家鎮霞五村汪愛民正在為田里的香菇大棚蓋上遮陽網,心里則期盼著炎熱的夏天早點過去。2012年他和愛人返鄉創業,從7月份開始土地流轉、廠房搭建、設備購置,一直到9月份生產黑木耳菌棒,夫妻倆沒有一刻停歇。高于95%的菌棒成品率,超過0.15斤每棒的黑木耳干產量,豐收的成果讓汪愛民心里可樂開了花。今年他們準備再增加資金投入,搭建1000平方米的連棟發菌大棚,增加高溫香菇、大秋蓋菇、茶樹菇等多個食用菌品種,要把自己食用菌事業做得更加紅火。
為發展菇業,壯大“一條腿”經濟,開辟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淳安縣農業部門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千方百計幫助菇農優化菇類品種,提升食用菌質量。同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全縣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成了姜家碩凱,楓樹嶺龍興、界首興寶、汾口艷陽天、屏門金溢農、鄉音、威坪桑玉、臨岐桑都、梅源等年生產能力達50萬袋以上的生產基地14個。突出工作重點和重點產區,建成威坪、汾口、屏門、臨岐、姜家、浪川、富文、文昌、楓樹嶺、界首10個年產100萬袋以上的重點產區鄉鎮,形成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區域優勢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全縣生產大戶達到了100余戶。
為培育發展生產主體,提高產業組織水平,淳安縣還建立了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2011-2012年全縣已成立碩凱、滬陽、兆豐等4家食用菌企業。目前,全縣共有24家農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4家食用菌公司、1家銷售公司、1個產業協會。以縣級食用菌銷售公司——淳安千島湖天桑菇業有限公司為主,通過專業合作社和生產企業各市場主體的運作和發展,大力推動廣大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壯大生產規模,加強市場對接,提高生產效益。注重產品認證、品牌宣傳,現有天桑、金溢農、桑都、獅城桑寶、桑玉、八鮮菇、玉珍園、林奇、千島俏菇、千蔬、千島湖等15個食用菌商標,其中縣名牌商標3個、市名牌產品2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4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個。
幾年來,隨著食用菌產業組織化水平的提高,縣農業部門還加大了產后服務。每年都組織規模化生產企業參加各種農產品展覽,并利用流動車廂、網絡進行產品質量和健康飲食的宣傳,同時通過設立專銷門店,幫助進超市等擴大銷售,闖出了一條食用菌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服務新路子,使我縣食用菌產業成為繼茶葉、蠶繭后的后起之秀。
轉型升級再催化,力為生態經濟建功立業
食用菌產業有“與農不爭時,與人不爭糧,與糧不爭地,與地不爭肥”的優越性,淳安縣作為國家級生態縣,發展食用菌其作用更不可低估。為使縣內的食用菌產業從規模生產向加工增值轉變,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從產業化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從2011年開始,淳安縣著力推進轉型升級,建成一批優質、高產、高效的生產基地,同時闖出了一條生態菌業、休閑菌業、特色菌業、保健菌業之路。
這幾年,淳安縣農業部門高度重視食用菌生產發展的科技創新,搞好綜合循環利用規劃,先后投入扶持資金1000余萬元,加快先進適用粉碎機、蒸汽機、全自動菌包生產流水線,程控裝袋機等機械的引進和利用,加大彩鋼大棚、標準大棚、冷庫高效節能滅菌灶等設施的推廣力度,搞好基地標準化建設。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黑木耳+香菇”、“季節菇+反季節菇”、“秀珍菇+金針菇”等周年化生產模式,以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食用菌—飼料—養殖—沼氣—農作物等為鏈條的循環利用模式在各地開始應用,并取得明顯成效。
目前,淳安縣投資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廠化食用菌基地已有兩家,菌材已從桑枝條利用發展到桑枝條、玉米桿、玉米芯、山核桃蒲、板栗蒲以及水稻、大豆、油菜、芝麻等多材質利用。品種已從昔日的幾個少數品種,發展到現在的黑木耳、秀珍菇、香菇、小白菇、姬菇、茶樹菇、平菇、金針菇、杏鮑菇、雞腿菇等多品種生產格局。
淳安縣在不斷壯大食用菌產業的同時,更注重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可持續發展,開始運籌建立食用菌社會化服務中心。中心規劃建設面向全縣的農林廢棄物粉碎加工中心、專業化菌包生產中心、菌種繁殖中心、核心技術示范基地等4個功能區塊。建成后可以實現桑枝等原料的集中收集粉碎處理、菌棒工廠化生產、標準化技術試驗示范,食用菌良種供應,同時為食用菌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技術服務。
“菌子”如花,美食如云,循環利用,多元增值。隨食用菌產業規模的擴大,品種的豐富,質量的提升,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潔美了環境,還帶動鄉村游。“一條腿”經濟新型產業體系的形成,再次在淳安縣奏響綠色增長、綠色崛起的華美樂章。
(原標題:淳安縣食用菌生態循環培植路子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