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張興旺 通訊員李明清 祝學斌)7月下旬,雖然離白靈菇生產拌料季節還有1個月,廣水市的菇農已自發與白靈菇生產加工企業吉陽公司簽訂了480多萬袋的產銷合同。這是該市在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方面,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并用帶來的效果。
白靈菇是一種珍稀食用菌新品種,蛋白質含量達20%左右,是保健食品的新資源,其產量和消費量有趕上雙孢蘑菇和香菇的可能。此外,白靈菇的商業化生產只有7至8年時間,目前,全國僅新疆、北京、天津、河南、內蒙等少數地方栽培,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2002年,廣水市在經過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以引進的龍頭企業吉陽食品(廣水)有限公司為依托,從天山、北京引進菌株,自行培養選育出適合本地條件的白靈菇菌種。
這樣一個致富的好項目,怎樣讓農民接受呢?根據山區農民組織化程度還不高,對市場反應不敏感,風險意識還不強等實際情況,廣水市委、市政府既不像過去那樣用行政手段強行推廣,也沒有完全靠市場推動,而是采取兩手并舉的方針,促進這一項目的落實。
為激發農民白靈菇生產積極性,廣水市運用有形之手引導,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其主要作法包括:召開動員會,向農民宣傳白靈菇的產銷信息、市場前景、經濟效益等;政府公開承諾對白靈菇生產的補貼政策,并及時兌現;政府出資聘請和培訓技術人員,免費為菇農開展技術指導;組織54名國家干部和62名村干部帶頭試種,為農民示范。
在運用有形之手的同時,廣水市還學習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其主要措施是培育市場主體,讓龍頭企業吉陽公司在引領白靈菇生產中起到“導航”作用。
2004年,廣水市建立中小企業信貸擔保中心,一次性為吉陽公司提供擔保貸款2000多萬元,扶持企業建起了占地64畝的珍稀食用菌研究所、科技示范園、菌種生產廠、食品罐頭廠、土特干鮮品加工廠和冷庫等現代化生產設施,使吉陽公司具備了較強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增強了公司在菇農中的吸引力和信任感。
一方面,吉陽公司通過公司+農戶+基地、公司+中介組織+農戶、公司+企業+基地的生產模式和訂單農業的產銷方式,與菇農簽訂合同,組織規模生產,建立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公司瞄準國際國內市場,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參與競爭,其嚴格按標準化生產加工的白靈菇系列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并且供不應求。
吉陽公司在既具備基地資源優勢、又獲得市場優勢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壯大,贏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通過降低原料成本、實行保護價收購等一系列措施反哺菇農,刺激生產。
廣水市兩手并舉,引導農民發展白靈菇生產的作法,效果明顯。2003年,全市種植白靈菇100萬袋,去年發展到360萬袋,今年可達500萬袋。現在,白靈菇產業正逐漸成為該市農民增收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