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如何促進食用菌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另一方面是如何保護有限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近年來,圍繞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黎川縣在食用菌產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科技催壯菇產業
這是一組驚人的發展數字:1998年,黎川縣食用菌生產總量不足1000萬筒,發展至1999年達6110萬筒,2000年達7100萬筒,2001年達7600萬筒。到去年底,黎川生產茶樹菇、爆花菇、草菇等食用菌總量達1.2億筒,全縣參與食用菌生產經營的農戶達2萬多戶,占農戶總數的50%以上。預計到今年底,食用菌生產總量可突破1.5億筒大關。
發展的背后,帶來的是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豐厚的回報:2004年,全縣食用菌實現產值1.6億元,僅此一項,農民從中戶均增收700多元。
發展的背后,也暴露出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盡管黎川有大量的竹木枝椏及林業生產“三剩物”可用于食用菌生產,然而隨著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靠這些“三剩物”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而改用雜木粉碎成木屑做營養基,長此以往,不但會引起森林資源的枯竭,產業萎縮,而且勢必破壞環境,貽害后代。如何促進食用菌產業的壯大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黎川縣的決策者們迫切解決的問題。
科技興菇,是近年來黎川縣解決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矛盾、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的點睛之筆。發展之初,食用菌菌筒一律使用木屑做營養基。隨著食用菌產量的增加,木屑消耗量與日俱增,山上大量的雜木被粉碎成木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改變食用菌菌筒的配方,改用其他物資取代木屑做營養基勢在必行。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一批專門從事食用菌研究的民營研究所脫穎而出,一項項新的研究成果振奮人心,棉籽殼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技術迅速在全縣推廣。這種新配方,不僅使每筒茶村菇能增加效益0.15元,重要的是不消耗木材,可實現持續發展。按每筒需要木屑0.25公斤計算,一年下來該縣可節省木材1.5萬立方米。
不僅如此,曾被廣大農戶棄之田野,毀于大火的稻草,時下成了搶手貨。黎川是農業縣,過去,每年有近億公斤的稻草半數以上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稻草多半被農戶燒毀于野外,濃煙滾滾,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容易引發森林火災。用稻草做營養基培植草菇技術的問世,讓廣大農戶確實驚喜了一番。據測算,1億公斤稻草如能得到充分利用,可生產草菇9000萬筒,實現產值1.6億元,這可是一個不小數目。如今,黎川縣運用稻草做營養基,年產草菇1000萬袋,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
然而,科技帶來的效益還遠非如此。在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廣大菇農愈來愈領會到節約資源與增進效益帶來的好處。以往,茶村菇采摘3―4次后,菇筒就不再長菇,菇農只能將其廢棄。菇筒再灌水技術問世后,往廢棄的菇筒再灌水,竟又能采摘3―4次鮮菇。而草菇大田栽培技術的推廣,使菇筒出菇時間由15天降至7天,每公斤成本由24元降至14元。這不僅使菌菇生產的成本降低了近一倍,產量增加一倍,而且大大地節約了資源,菇農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大大增強。
過去,菇筒廢棄后白白浪費,如今菇農通過巧妙改裝烘菇裝置,利用廢棄的菇筒取代木材,成為烘菇的燃料,其灰燼更是成為上好的有機肥還田,從而有效地利用了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良性發展。食用菌專業村――宏村鎮孔源村近年來通過棉籽殼替代木屑發展食用菌生產,不僅使荒山重新披上了綠裝,而且減少了水土流失,全村村民戶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