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房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及展望


    【發布日期】:2013-07-05  【來源】:十堰蔬菜網 
       房縣地處武當山、神農架交接地帶,位于專家譽為的“食用菌生產黃金線上”,是全國聞名的“耳菇名縣”。早在唐代,房縣耳菇就被欽點為“貢品”,形成了千年歷史品牌。近年來,縣委、政府把食用菌生產緊抓不放,食用菌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椴木食用菌常年保持在20萬架以上,仿生態袋料食用菌達2000萬袋以上,食用菌產量5200多噸(干品),產值4.8億元,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一、艱辛的探索 
      歷史淵源 房縣人民自古以來就有栽培食用菌的習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據傳,唐中宗李顯(廬陵王)被貶房陵后,心思郁結,久而成病,廚子以黑木耳入膳,中宗食后,感此物柔韌潤滑,清神解郁。即入貢武后,武后大喜,欽點“房耳”為貢品,一度出現“百姓皆種耳、官商皆收耳”(清•房縣志)的繁榮景象,由此推動了房縣黑木耳大量種植。 
      文獻記載 唐•蘇恭著《唐本草注》中提到了房縣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櫧、榆、柳此為五木耳……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復之,即生爾”。清代《房縣志》記載:“木耳有紅、白、黑三種,白者尤貴。房東北有香山,騖利者貨山木伐之,杈了縱橫,如結棚欄。閱歲五六月,霖雨既零,朽木余液,凝而生之,獲數倍。南山中亦然。今則刀耕火種,叢箐盡成町畦,所市多自西安漢中來也”。并在第十一冊《物產類》中收錄“香蕈”。 1991版《房縣志》記載:“香蕈、香菇,本縣香菌歷史悠久,譽名中外。《湖北通志》記載:“木耳以鄖屬產者為最著名,世謂之鄖耳”,房耳占鄖耳總產的90%。人民教育出版社《種植技術》(86版)中關于黑木耳生產的記錄有:“東北產量最多,湖北質量最好,鄖耳品質最優”,在鄖耳中又以房縣黑木耳為上。這些記載充分說明房縣是黑木耳、銀耳、香菇的發源地之一。 
      長期以來,房縣人民不斷積累經驗,改進生產技術,創立了一套高產、優質、高效的栽培模式。 
      1、解放前,房縣黑木耳生產只停留在野外半人工栽培狀態。 
      2、五十年代采用老新耳桿間排接種,在香菇生產上總結出了 “干干濕濕”、“三陽七陰,花花太陽”等生產歌訣,產量逐步提高。 
      3、1968年6~8月湖北省供銷社和國家商業部先后在房縣召開了全省、全國黑木耳栽培生產噴灌現場會,突破了“人種天管”的栽培管理模式,產量大幅提高。 
      4、1971~1972年,先后兩次改革,采用孢子液噴灑耳桿接種和采用木屑培養菌絲在耳桿打穴接種,重點攻關黑木耳段木栽培技術,改變了靠天收耳的生產歷史。 
      5、1979年縣供銷部門開辦了以軍店食用菌公司為主的11個菌種廠,通過母種的引進、分離、提純、復壯,選擇出了區的域性品種體系。 
      6、 1980年,按照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要求,房縣供銷社總結編印了《黑木耳生產三字經》,在全國推廣段木栽培技術。 
      7、1979年~1982年,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上海電視臺科教電影制片廠先后在房縣拍攝了《黑木耳》、《千里房縣木耳喜豐收》、《段木栽培黑木耳》等科教片、新聞記錄和有關生產黑木耳專題影片。
       8、2004年,全省食用菌工作研討會在房縣召開。
       9、2012年,中央電視七臺對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進行了宣傳。 
      二、顯著的成就 
      1、產業初具規模
       2012年房縣食用菌生產規模為椴木30萬架、仿生態袋料2000萬袋(2004年始引進袋料栽培,僅185萬袋);食用菌總產量為5200噸,其中黑木耳2200噸,香菇3000噸,實現產值4.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31.9億元的13%,出口創匯4700萬美元,占全縣出口總額5500美元的85%;全縣有40%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從業人員近3萬人,菌農從事食用菌產業的純收入達2400元,占人均純收入(全縣人均4500元)的53%。
       2、技術趨于成熟 
      椴木栽培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房縣黑木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房縣香菇》為統一標準,椴木黑木耳重點推廣深孔、密植、噴灌栽培技術,實現當年春季點菌,秋季采摘,栽培周期從2~3年變成18個月,單架產量從8斤提高到20斤左右,最高達31斤,不僅見效快,而且產量比過去翻了一番多。仿生態黑木耳袋料栽培生產,實現1斤木屑生產0.1斤干耳,資源利用率提高了十倍。 
      3、模式不斷優化 
      2005年試驗椴木資源二次利用獲得成功,將椴木黑木耳、香菇出耳菇后的廢棄物再利用生產袋料食用菌,實現了生物轉化率85%以上,為資源再利用拓展了空間。袋料香菇在“春栽”、“秋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反季節栽培,實現了四季出菇,填補市場空缺,效益是原來的四倍,實現了周年均衡供應。 
      2008年開展園區化栽培,推行標準化生產。目前全縣50-300萬袋規模園區已達到8個,年生產制袋能力1800萬袋,建設地理標志產品示范園300畝,全面實施“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推動了食用菌產業從過去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發展。 
      4、效益穩步提升 
      2008年房縣黑木耳、香菇總產量2267噸,總產值15200萬元,出口創匯總值1125萬美元;2009-2012年,黑木耳、香菇的總產量分別為3181噸、3920噸、4651噸、5200噸;黑木耳、香菇的總產值分別為24802萬元、35280萬元、42510萬元、48320萬元;出口創匯分別為1738萬美元、2588萬美元、4561萬美元、4700萬美元。2012年與2008年相比,總產量、產值、出口創匯分別增長130%、218%、318%。經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價值評估,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品牌價值從2009年的1.04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6億元。 
      5、企業日益壯大 
      截止2012年,房縣食用菌龍頭企業達到7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5家。聚達公司、神武山珍公司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出口示范企業”。經合組織達到27個,房縣地理標志耳菇生產“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67個,占全部專業村的58%,培植生產經營大戶1400戶。產品銷往香港、日本、東南亞、德國、法國、比利時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4700多萬美元。 
      房縣瑞豐公司引進黑木耳精選壓塊真空包裝技術,湖北詩祖故里食品公司、神武山珍食品公司新建了標準化的生產車間,世界500強的“中糧集團”在房縣投資建設“食用菌健康食品加工產業園”。
      6、品牌逐步樹立 
      1952年,政務院授予“房縣黑木耳風行全國”錦旗。 
      1957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授予“房縣黑木耳暢銷五大洲”錦旗。 
      1986年,商業部把房縣列為全國黑木耳、香菇生產重點縣。 
      2006年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即通過國家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 
      2008~2009年,“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通過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10年“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分獲“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 
      2011年,“房縣黑木耳”被評為“十堰市十大名片”、“湖北省名優蔬菜”金獎、“2011年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100強品牌”。 
      2012年,房縣被評為“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范縣”。 
      三、面臨的挑戰 
      1、菌種生產亟待加強 
      菌種質量的好壞決定著食用菌產品質量、產量的高低。目前全縣黑木耳、香菇品種多而雜,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品種,適宜房縣栽培的優良品種引進、選育、推廣工作滯后。 
      2、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高 
      房縣是湖北省第一林業大縣,闊葉林面積24.5萬hm2,其中優質椴木樹種栓皮櫟和青崗櫟面積達12.4萬hm2。盡管受天保工程限額采伐限制,年生產配額仍能達到每年20-30萬架黑木耳、6萬架香菇的規模。按現有的技術水平,椴木黑木耳產量能達到3000噸,椴木香菇產量可達850噸,還有36%枝椏產品可做袋料3000萬袋,可產香菇6000噸。如果把3.5億公斤的闊葉林木邊角廢料、木梢枝丫只利用15%,可做袋料2400萬袋,可生產菇類4800噸,上述合計可生產食用菌干品1.4萬噸以上。據統計,2012年房縣食用菌總產量僅為5200噸,生產規模、生產量與資源狀況極不相適應。 
      2008年,國家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房縣黑木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房縣香菇》,但受傳統粗放生產模式的影響,農戶在種植上的隨意性強,加之食用菌技術力量不足,食用菌技術更新滯后,新品種、新材料、新技的引進試驗與示范推廣進度緩慢,食用菌標準化水平不高。
       3、深加工能力不足 
      房縣食用菌仍然停留在粗加工上,產品簡單分級后以大包裝出口,沒有進行系列化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據調查,50年代,1噸房縣黑木耳可換外匯1.8萬美元,現在房縣黑木耳每噸出口價也僅在1.5-1.7萬美元;80年代1噸香菇(三級)國內市場價格在20-22萬元人民幣,現在每噸香菇(三級)國內市場價格僅為6-7萬元人民幣。 
      4、品牌保護力度不大 
      房縣耳菇有千年品牌歷史,但房縣缺乏品牌保護意識和品牌保護手段,忽視了品牌的進一步打造,這些金字招牌在歲月的長河中被湮埋。“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通過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地理標志保護后,品牌保護有所加強,但由于專項經費投入不足,品牌形象策劃、廣告宣傳、市場管理等工作舉步維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力度不大,品牌效益仍未充分發揮出來。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阳市| 宣化县| 凯里市| 安宁市| 吴桥县| 虞城县| 沅陵县| 孝义市| 连平县| 汝南县| 仙桃市| 沁水县| 郁南县| 星子县| 拉萨市| 成安县| 灌阳县| 惠东县| 清涧县| 青铜峡市| 西华县| 聂拉木县| 肇东市| 东平县| 独山县| 志丹县| 斗六市| 呼图壁县| 报价| 襄汾县| 阿合奇县| 中西区| 酉阳| 湛江市| 嘉祥县| 芮城县| 琼结县| 宁津县| 台南市| 泊头市|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