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隱藏著一座看不見的金山,只要你一路向前,用心去挖掘,那些不起眼的沙礫下面,總會閃出財富的光芒!用這句話總結劉海濤的創業故事,再恰當不過了。
創業之初損失20余萬
劉海濤大學畢業后在廣州等地打拼多年。2007年,在外拼搏的劉海濤準備返鄉創業。2008年,劉海濤投資19萬元,聯合當地5戶村民,成立了圖們市石硯鎮合鑫農民專業合作社。雖有一定的食用菌栽培經驗,但創業之初還是遭受迎頭一擊。由于急于求成且經驗不足,一次性養菌數量太多,致使庫房通風條件惡劣,菌棒出現大量雜菌。眼看著一車車的雜菌棒白白扔掉,劉海濤十分心疼,而這筆生意前前后后虧損了20余萬元。
杏鮑菇讓他打了翻身仗
渡過危機的劉海濤,開始考慮研發新品種。在遠赴福建和四川等地對食用菌基地考察后,他發現了一中新產品——杏鮑菇。杏鮑菇具有肉質肥厚、口感鮮嫩、味道清香、營養豐富等特點,經過調查,劉海濤決定引進營養健康、市場前景看好的杏鮑菇。經過潛心研究,并多次邀請杏鮑菇種植專家親臨現場指導,第一批杏鮑菇終于種植成功。但是由于消費者不了解杏鮑菇,銷路又成了一大難題,導致大量產品滯銷。劉海濤坐不住了,他親自帶著員工拿著杏鮑菇到各大超市、飯店、蔬菜批發市場去找銷路,天道酬勤,產品終于在延邊州打開了市場,收到消費者的認可,并遠銷到省內外。如今,杏鮑菇經常供不應求,企業效益連年攀升。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石硯鎮曾是工業重鎮,昔日的國有企業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成為該鎮的老大難。劉海濤深知下崗職工的難處和困境,他把下崗職工招到自己的合作社,教他們技術,幫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目前,合作社30余名員工中,下崗工人占到一半以上,其余也都是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劉海濤經常為附近的低保戶和五保戶免費送去廢棄菌棒當燒柴,每逢節假日還為他們送去大米和豆油等生活用品。
合作社年產值1200萬
石硯鎮春華村是貧困村,經鎮黨委研究決定,派劉海濤擔任春華村副書記,幫助該村發展食用菌。2011年,劉海濤帶領5戶貧困黨員種植平菇,當年實現純收入10萬元,每戶收入2萬元。如今,全村68戶、120名農民通過發展食用菌走上了富裕路,春華村終于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
目前,劉海濤的合作社擁有了延邊州知名商標——鑫草園,資產總額1281萬元,累計為農民增收890萬元。劉海濤生產的杏鮑菇在全省是獨一份,日產一噸依然供不應求。
如今他正在研究新菌種,在創業路上繼續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