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將樂縣經作中心在水南鎮乾灘村開展了食用菌農民田間學校活動日。
活動中,經作中心食用菌專家肖勝剛為前來觀摩學習的學員詳細講解了檳榔芋套種竹蓀立體栽培模式技術。所謂檳榔芋套種竹蓀立體栽培模式,就是利用竹蓀、檳榔芋生物學特性互補和生長空間不同,進行檳榔芋-竹蓀立體套種。
活動中肖勝剛同志詳細介紹了這種栽培模式的七大好處:
一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是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利用作物稿稈、菌草、谷殼、蔗渣、竹木屑等廢料栽培竹蓀,減少環境污染同時變廢為寶,增加生產者的收入。
三是省工、減少生產成本。傳統的竹蓀栽培需要建蔭棚,利用遮陽網或蘆葦等長稿稈遮蔭,每畝需要花4-6個工,買遮陽網需要花費2000元左右,進行檳榔芋-竹蓀立體栽培后則可節省這些開支。
四是提高了竹蓀和檳榔芋產量;竹蓀栽培產生大量的菌渣為檳榔芋生長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肥源,而且其良好的持水性滿足了檳榔芋喜濕忌澇的習性,竹蓀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產生的CO2可以提高檳榔芋的光合作用,有助于檳榔芋的生長和提高產量;檳榔芋葉片寬大、肥厚,不僅可以為竹蓀子實體(菌球)生長遮蔭,植株高大,葉片下通風好,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也迎合竹蓀好氣的特性,有助于竹蓀的生長,同時在葉幕下與地面之間形成較高濕度的氣候,有利于竹蓀的生長,延長了竹蓀的采收期,提高竹蓀產量15-20%。
五是提高土地肥力。竹蓀栽培產生大量的菌渣(每畝約4噸),含有大量有機質直接還田,既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同時提升了土地肥力。
六是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檳榔芋-竹蓀立體栽培每畝可收獲竹蓀干品100公斤,產值1.2-1.6萬元,檳榔芋2500公斤,產值7500元,兩項合計收入可達2-2.5萬元,生產成本為5000元,每畝農民純收入2萬元,如果在檳榔芋收獲后再種一季榨菜,每畝2500產量公斤,產值5000元,每畝土地產值可實現3萬元。對比傳統竹蓀栽培方式,每畝土地產值增加1-1.5萬元,比單純栽培檳榔芋每畝產值增加1.2-1.6萬元。 七是保護農田環境,減少了污染。利用遮陽網給竹蓀遮蔭,由于遮陽網老化破損,會在農田中留下許多塑料碎屑,造成土地污染;實行檳榔芋-竹蓀立體栽培則可以完全避免污染發生。
通過現場教學和實地指導,將抽象的科技理論直觀生動地呈現給農民,提高了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也進一步增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
今后,將樂縣要將農民田間學校活動日作為將樂縣宣傳推廣農業科技的重要途徑,將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及決策技巧應用于生產中,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及科學決策能力,從而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留得住、會經營的農民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