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龍泉市農業局獲悉,中華香菇文化博物館香菇文化主展館和食用菌歷史人物主展館已經結頂,預計在今年12月前可對外開放。
為傳承和弘揚香菇文化,推進香菇產業全域化發展,我市啟動了中華香菇文化博物館建設。該館占地22.8畝,由香菇主展館、菇神文化廣場、香菇展示服務區、國際學術名人展示區和科普菇林生態園等五大區塊組成,總投資3500萬元,整個工程預計2年內完成。屆時,中華香菇文化博物館將把香菇文化、香菇發展歷史,以及香菇產業相關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展現在全世界面前。
千秋菇史源龍泉。近年來,我市立足傳統文化、交通區位和自然資源等優勢,通過政府推動、龍頭帶動、科技拉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等措施,把“小香菇”做成了大產業,食用菌產業不斷壯大,已成為全市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產業。在產業整體呈上升趨勢的同時,我市還著力挖掘、提升食用菌文化內涵,助推產業發展,食用菌產業漸入佳境。
自1986年我市普及代料菇以來, 食用菌生產的產量和產值總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2012年我市食用菌生產已覆蓋全部鄉鎮(街道),食用菌生產專業村達355個行政村,大型種植基地40個,種植戶數達26224戶。主要品種有香菇、黑木耳、靈芝、金針菇、白靈菇、杏鮑菇、雞腿菇、蟹味菇等。去年,全市生產代料香菇0.9億袋、代料黑木耳1.6億袋、段木靈芝7072立方米、具有市場前景的以工廠化金針菇為主的珍稀菌類1680萬瓶,食用菌鮮菇總產量達31.21萬噸,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總產值達11.8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9.1%,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近二分之一來自食用菌產業。
我市的浙閩贛食用菌交易中心2009年投入使用,當年市場交易額達10億,2010年市場交易額達18億,木耳交易額占市場交易總額的70%以上,最高日交易量達40余萬斤。河南、四川、安徽及周邊縣市等地客商紛至沓來,日進場交易人數達2000多人,我市已逐步成為南方最大的黑木耳產銷中心。
近幾年來,每到農歷6月24日,為期五天的“龍南香菇文化節”都如期舉行,吸引了龍慶景三地數千菇民聚集龍南,共同慶祝自己的節日。文化節以弘揚香菇文化、繁榮農村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通過香菇文化圖片、香菇木偶戲表演、傳統香菇武術表演、香菇花鼓戲表演等系列活動,充分展示了菇鄉菇農辛勤勞作、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據市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市還積極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業,既解決了鮮品大量上市時菇賤傷農的問題,又可獲取高額的增值。在鞏固壯大現有加工企業的同時,全方位、多層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埠資金、項目、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進入我市食用菌產業。通過政策扶持培育壯大一批加工出口企業,提升加工出口能力。還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搞好企業與基地對接,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支持加工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引進先進設備研發保健品、飲品等系列產品, 在鞏固原有基礎上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