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2001以來的十多年里,馬明元先后進行了仿野生栽培、林下栽培、露地栽培等嘗試和探索,均獲得成功。他還不斷研發選育豬苓伴生密環菌,為豬苓栽培戶提供優質的密環菌,保證豬苓的豐產,受到了農戶信賴和歡迎。他依永興食用菌研究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種優選和菌種提純扶壯為重點,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狠抓基地建設和科學管理,優化品種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健全服務體系,努力推動秦巴山區的豬苓產業化經營。在他的大力宣傳和精心技術培訓下,豬苓栽培逐步發展至勉縣長溝河、長溝河、二道河鄉、留壩、佛坪等三縣十多個鄉鎮,研究所每年生產豬苓伴生密環菌一百余萬瓶,為豬苓豐產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豬苓產業成為了支撐山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永興食用菌研究所先后被陜西省科學技術廳、漢中市科學技術局認定為“民營科技企業”,被漢中市科學技術協會表彰為漢中市 “科普示范基地”先進單位,被中科協、財政部表彰為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馬明元本人也當選漢中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委員,漢中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情系山鄉 共同富裕
“看到越來越多的群眾靠栽培豬苓等食用菌增加了收入,我真很開心。”身為中共黨員的馬明元發自內心地笑著。出身農民的馬明元深知農民的艱苦與艱難,他情系山區父老鄉親們,堅持用自己的技術優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鄉親們走栽培豬苓的共同富裕之路。研究所成立后,為引導帶動農民走發展豬苓栽培致富的路子,在他的奔走下勉縣成立了食用菌協會,將全縣100多戶食用菌種植大戶吸納為會員,開展經常性的技術培訓活動,通過培訓、咨詢、展覽、發放資料等形式向農民宣傳豬苓栽培的發展前景和種植技術。幾年來,該所共舉辦食用菌技術培訓班20多期,培訓農民800人次;深入農戶進行技術指導100多次,面對面接受培訓3000多人;開展技術講座26場次,培訓骨干850人;印發科普資料 5000份,配發食用菌技術光盤300套,電教培訓150場次,受訓2000人次。同時,他還在服務群眾上下功夫,為確保菌種服務及時跟進,細心的他在每袋菌種內都附上信用卡及聯系方式,遇到難題的客戶在打電話咨詢技術時總能到耐心細致的講解,只要有時間他還親自上門指導。在馬明元指導扶持下,免費為栽培戶發放菌種達8噸,指導、帶動當地及周邊十余縣三十多個鎮的農戶發展豬苓種植業,使豬苓種植業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研究所生產的豬苓等菌種還遍及四川廣元、云南昭通和麗江、湖北宜昌、貴州大方和遵義、甘肅隴南及東北部分地區,帶領農民在 “黑金” 中發大財,村民自豪地說:“種植豬苓每年能收入六、七萬元,掙得錢遠遠超過打工的幾倍,在自己家門口就能創業致富,日子好過在外打工。” 豬苓種植有效地消除了返鄉農民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就業矛盾,破解了農民增收難題,極大地推動了農民奔小康步伐。
馬明元積極探索秦巴山區扶貧措施,帶動山區群眾走上依靠豬苓種植的共同富裕道路,為秦巴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貢獻力量,得到了民眾的一致贊譽,先后榮獲了“勉縣十佳創業標兵”、“漢中市首批優秀農村實用人才”、“漢中市創先爭優黨員致富帶頭人標兵”“漢中市勞模”等稱號, 2012年7月榮幸的被國務院授予了“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