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他大學畢業生絞盡腦汁留在大城市發展時,有人卻回到鄉下做起了“銀耳倌”。在通江縣民勝鎮周子坪村——通江銀耳太空育種基地,一座新建的基地——四川省通江達海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創建的太空銀耳育種基地特別引人注目。而創建該公司的則是畢業于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平面設計專業、曾供職于成都某大型培訓公司、年薪達10萬的80后優秀大學生楊發明。
寒窗苦讀
貧家學子變身城市白領
楊發明出生在通江縣民勝鎮新民村,父母憨厚老實,家庭貧窮困苦。2007年9月,從小就立志成才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成為村里的第二個大學生。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四年大學里,楊發明刻苦學習,努力鉆研,經常獲得學校一等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獎項。每當寒暑假來臨之際,很多同學都選擇回家度假,他卻在成都做起了臨時工。“我如果在假期能掙一些錢,那父母就會輕松一點,我不想他們那么累。”這是楊發明內心最樸實的想法。
2011年7月,楊發明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并以出色的表現成功應聘進入成都一家培訓公司。由于認真負責,勤奮肯干,并富有創新開拓精神,僅工作半年時間,就晉升為公司市場部經理,年薪10萬元。憑著一顆刻苦鉆研的心,他白天上班,晚上看書,如饑似渴鉆研工作。
“在公司,我得到了鍛煉,也收獲很多,學會了如何運營、管理一個公司,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楊發明說。
無悔選擇
毅然返鄉創建銀耳基地
從小就生長在銀耳之鄉的楊發明,很早就知道銀耳的食用價值和市場效益,便產生了回老家種植銀耳的想法。2012年初,楊發明毅然放棄了自己收入可觀的工作,在沒有告知父母的情況下,帶上自己積累的6萬元錢偷偷地踏上了返鄉的列車。從小就非常聽話的孩子,這一次,他“欺騙”了父母,為自己的創業夢悄悄邁出了第一步。
回到老家,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創業資金,東拼西湊,扯借集貸,通過各種渠道籌備資金。同時,他還細心了解當地銀耳種植情況、發展思路、創業項目等。
“多早他就給我們打電話,弄得我們也很激動,感覺全身都是創業的力量!”2012年1月23日早上,他向家人撒謊說公司領導通知他趕到成都有事,邀約了鄰村的兩個好友,帶上籌集的資金到了通江縣城為自己的創業夢“揚帆起航”了。一頭是充滿夢想的熱血青年,一頭是優惠給力的政策,為了家鄉的發展,他與銀耳就這樣聯結在了一起。
壯志可畏
創業多艱盡顯男兒本色
“他的左腳大拇指患有指邊風,感染化膿無法穿鞋,為了砍伐到優質青杠木,每次要走2、3小時山路才能到達,他都咬牙忍痛,選材鋸木。”好友熊建明說,晚上洗腳的時候,才發現他五個腳趾頭被流出的血凝固在了一起……
“在一周之內,他就給我打了5次電話,弄得那段時間我都不敢接他電話了。”朋友楊泰說。隨著創業進程的逐步推進,資金再次告急。為籌集周轉資金,每天他都要四處籌措。
在這段曲折的日子里,“禍”不單行。2012年暑假,正是采收銀耳的時候,他返鄉創業的事被家人和親戚知道了,“大城市多好嘛,又回到這山旮旮里,投進去那么多錢不說,花費那么多時間,現在啥子收獲都莫得。”他的父母對此不理解。
就在這最重要也最緊要關頭,他的一個兄弟因抗不住家人的壓力而外出打工了,處在創業初期的他,面對朋友的“離去”,無疑給他的創業夢雪上加霜!
“以前回老家的時候,鄰居們對我都非常熱情,總是熱情地問我在成都發展得咋樣了,可得知我回來創業后,大家都不看好。”楊發明十分苦惱。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創業成功,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為家鄉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領更多鄉親們走上致富之路。”
很多個晚上,楊發明都一個人在耳棚采耳,裝好后,就騎著一輛踏板車運回公司包裝。有一次,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路滑,裝好的銀耳倒了一地,他對著黑夜大吼:“老天,如果你這次不徹底打垮我,那么我一定會干出轟轟烈烈的事業!”吼完后,他整個眼眶濕潤了,回到自己的出租房里,一遍又一遍聽著劉歡演唱的歌曲《在路上》……
經艱辛創業,“福”已雙至。2012年9月26日,四川省通江達海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完成注冊。公司從最初租用10畝基地發展到現已擁有自己修建的基地近100畝,公司人數從最初的1人發展到現有固定人數10人(有6位為返鄉創業大學生),公司辦公場地從沒有到現在的7間。目前,公司已帶動當地農戶38戶種植通江青杠椴木銀耳,平均每戶增收2萬多元,公司也改換了交通工具,買回一輛商務越野車。“今年接種青杠椴木有40多萬斤,預計總產量1.5萬斤,總產值120萬元。目前,公司銷售總額已經突破300萬元。”看著一排排整齊的標準耳房,楊發明對公司的發展壯大充滿了信心。通江良好的創業環境,加上一顆創業的決心,為楊發明的創業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感謝通江縣委、政府為我們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這樣好的機會,我一定要將創業夢想實現在發展通江銀耳上,為通江銀耳產業的發展和家鄉人民的致富夢想貢獻力量!”楊發明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