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素有“木耳之鄉”美稱的綏陽林業局來說,黑木耳種植每年可以給林區職工帶來3.9億元的收益,一袋袋黑木耳就是職工群眾致富的“錢袋子”。可最近,這“錢袋子”卻像糖葫蘆一樣,被串起來吊到了半空中。原本平鋪地栽的黑木耳,現在不僅“地位”上升了, “身價”也翻了番。
前不久,在綏陽林業局太平川經營所一個菌戶的吊袋大棚內,記者見到的一串串菌袋就是被吊起來的“錢袋子”。一片片厚嘟嘟的耳牙已經長得有銅錢大小,再過幾天就可以采摘了,而此時在大地里擺放的地栽木耳才剛剛進入密植和催芽階段。
據黑龍江省林副特產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閆寶松介紹說,這就是近兩年才開始應用的吊袋木耳栽培技術,簡單地說,就是利用立體栽培方式將傳統木耳菌袋吊起來培養,通過控制光照、溫度和濕度等增加產量的一種栽培技術。與傳統地栽木耳相比,吊袋栽培占地面積小;由于采用打小孔的出耳方式,吊袋耳幾乎沒有根兒,每個木耳是一個單片,品質非常好;棚栽可人工控溫、控濕、控光,能在黑木耳的不同生長期提供它需要的生長因子,促進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有效避免地栽黑木耳品質容易受除草劑、殺菌劑等影響的問題,產品更加安全。
說起吊袋木耳的好處,綏陽林業局太平川經營所的菌戶們都是滔滔不絕。
“耳厚,形好。溫濕度能控制住,也不怕雨。”菌戶李永常通過比較,強調吊袋木耳的優勢。“吊袋產出的木耳比地栽的口感好,能提前20多天進入市場。它產量高、收益高,而且省地、省工、省時、省力、省心、省成本”。菌戶仇先前說,每生產1萬袋地栽木耳的凈利潤約1.5萬元,而吊袋木耳的凈利潤能達3萬元。
閆寶松算了一筆賬:2012年,森工系統黑木耳產量約16億袋,產生的經濟效益約24億元。如果全部采用棚室吊袋栽培,經濟效益應該在48億元以上。“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看好。”他說。
據了解,其實最初林業局鼓勵大家發展吊袋木耳栽培的時候,菌戶們普遍顧慮很多。
仇先前告訴記者:“一開始還真有點擔心。做地栽木耳大地栽培多年,有了很多經驗,冷不丁換一種管理方式行不行呢?心里一點沒底兒。”
為了給菌戶吃個定心丸,林業局思想上引導、政策上扶持,各項措施齊頭并進,加快推進吊袋木耳的發展進程。
綏陽林業局太平川經營所主任楊金利告訴記者,經營所按照“領導干部帶頭干,做給職工群眾看,總結經驗把‘經’傳,廣大菌戶共發展”的思路,努力推進吊袋木耳的發展。
隨著顧慮漸漸消除,很多人開始嘗試著在自家的地里建大棚進行吊袋栽植。可是沒過多久,有的菌戶就發現菌袋出現了問題。
綏陽林業局二道崗經營所菌戶夏洪云說,采摘不及時的情況下,黑木耳首先爛根,根兒是紅根,紅根兒后容易產生流耳情況。當時爛耳占30%左右,非常懊惱,非常上火。
針對這一問題,林業局迅速從東寧縣請來專家為菌袋診斷,原來是菌戶們對菌袋太過“溺愛”,怕“受風”捂得太嚴,怕“渴了”給水太勤,讓菌袋出了毛病。加大通風,給水適度,問題迎刃而解,菌戶們也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就這樣,一個個技術難題被攻克,加上林業局還為每個大棚提供5000元的獎勵,用水、用電、用地上都有優惠政策。綏陽林業局的菌戶們不斷嘗到甜頭,生產積極性也就更高了。
綏陽林業局太平川經營所菌戶韓加軍高興地說,今年他的菌芽出的挺好,后期好好管理,一定能有個好收成。
2013年,綏陽林業局共建設吊袋大棚490座,吊袋木耳達1200多萬袋。
如何讓吊袋木耳栽培技術惠及更多的林區百姓?省森工總局有關部門正在思考與謀劃。黑木耳生產是食用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森工林區發展林下經濟的有力支撐。目前森工林區已發展吊袋木耳大棚600多個,主要分布在綏陽、亞布力和方正等林業局。為進一步推廣吊袋木耳栽培技術,省森工總局鼓勵各林業局制訂減少或免收土地承包費、給予現金補貼等措施,幫助養殖戶解決實際困難。
森工總局多種經營局副局長張圖接受采訪時說:“棚室吊袋木耳這一兩年在林區迅速發展,但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技術人員相對短缺,今后我們將重點培養棚室吊袋木耳的專業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