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滅菌這一環節需要15個小時左右,主要目的就是殺滅菌包中的雜菌。
接下來的一個個環節,黃金針菇就經歷著“命運”火與冰的轉折。
首先在20攝氏度的環境中溫控養菌約需20天的時間,再在13攝氏度左右的環境中進行培養長出菌群。
這一環節即溫控養菌。低溫高壓已經將菌包中的雜菌殺滅。在無菌的情況下,接下來就在菌包上嫁接黃金針菇生長所需的菌種——黃金針菇菌種。嫁接菌種是一個相對短暫的流程。
工廠化溫控栽培黃金針菇食用菌一個生產流程大約為60天。從配料包裝到實體的采收均自動控制的不同溫度段生長。實現常年反氣候栽培,不但產量穩定,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黃金針菇內在和外在的品質。減少了由于自然環境變化而影響黃金針菇生長發育的風險,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據悉,武漢歸農是重慶最早從事制冷設備及冷庫制造,也是國內最早從事制冷技術與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研究,并將該技術用于生產實踐,在貴陽(武漢歸農)、遵義(貴州泉源菌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泉源菌業)建立了工廠,其中黃金針菇工廠化溫控栽培模式是全國首創,單個工廠化生產量,產品質量國內外領先。
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創新
工廠化溫控栽培食用菌是現代化設施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采用現代農業工程技術,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通過人工調控,改變自然環境,為微生物提供相對可控制,甚至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營養等條件,在一定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以獲得安全、速生、高產、優質、高效、穩定供應的新型農作方式。
武漢歸農黃金針菇的工廠化溫控栽培的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菌菇菌種穩定的配方。該公司經過反復試驗,掌握了菌菇工廠化栽的優化配方,菌包生物轉化率穩定在99%以上;獨特的制種、接種工藝保證菌袋培養過程中的污染率低于2%;獨創的技術,保證了出菇整齊、周期短、質量好;化繁為簡、大膽創新,設計出獨一無二的整套工廠化栽培設施、設備、總投資大大降低。
薄中東說,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化的“黃金針菇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建設項目涵蓋了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基礎性和技術問題;是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吸納、集成、創新和利用,并進行技術的實用化、配套化開發應用;代表了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領域的最高水平和發展方向。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是實現集約化、機械化、標準化的前提,是食用菌優質高產的保證,是實現農業、農民大幅度和穩定增收的必由之路。
貴州氣候地理政策優勢引來投資
2008年,貴陽市農委帶隊去武漢考察。第二年,武漢歸農就落戶了貴陽,并在貴陽市白云區注冊成立了公司。
回憶落戶貴陽的原因,薄中東說,公司主要考慮的是貴州的氣候資源優勢和政策扶持優勢。
薄中東說,貴州全年的平均氣溫14.7度,全年大部分時間在大棚內可生產一些中溫品種的后期出菌工作,和公司進行分工協作,公司生產合格的菌種提供,農民把出好的菌賣給公司,氣候不適合食用菌生長的期間可以接茬適合的蔬菜品種,為改善農民種植結構,更合理的利用農業設施,起到更穩定的增收作用,也為企業提高產量,做農產品深加工,提供有力的支撐。
“貴州近幾年在蔬菜產業設施上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了很多的蔬菜大棚,農民的種植技術和蔬菜品種結構的優化,抵抗自然風險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從我們調查了解中得知,由于采后保鮮和冷鏈運輸的滯后,使很多農產品的銷售半徑短,地區性還是出現扎堆,而讓農民用大棚種植食用菌,由于大棚的保溫性能差,不可能完成食用菌種植的全過程的生產,更不可能做到全年上市。”
薄中東說,于是武漢歸農選擇了工廠化溫控栽培黃金針菇。
擬明年底建直銷終端400家
薄中東說,通過這幾年工廠化溫控栽培食用菌,以及食用菌銷售市場的迅速擴大,我們認識到要想將產業做大做強,只有將產業鏈做長做完善,才能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
武漢歸農已經做好了今后一段時間的產業鏈發展方案——
重慶日需求量達30噸左右,貴州黃金針菇的銷售主要來自重慶和成都,日需求量5噸左右,工廠化的投產,從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上都優于外地產品,在本省市場有絕對的銷售優勢,擬到明年底建直銷終端400家。預計省內銷售量可突破日銷量10噸。
在貴州省二級市場推行連鎖加盟,利用企業自身優勢,為二級經銷商建保鮮冷庫,減少中間銷售環節,降低銷售價格,形成穩固的二級銷售市場網絡,為二級市場農產品銷售提供更好的設施保障,真正做到產銷對接,讓老百姓買得起,使食用菌這種健康食品成為老百姓菜籃子里的家常菜。
由于產業鏈形成,為產品外銷提供更好的條件,公司原有的重慶,成都市場,都缺乏有實力的全年生產黃金針菇企業,為我們的銷售留下很大的市場空間。
由于黃金針菇的產量低,全國很多城市和地區缺乏該品種銷售,武漢、上海、廣州、沿海城市幾乎成為市場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