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成了一季蘑菇,廢棄的食用菌棒成了不少漳平農民的難題。但是,臺灣“神農”許勝驊把它當寶。
近日,他在漳平市南洋鄉采用無土栽培,成功引種了他自主研發的臺灣優良小西紅柿品種。而這食用菌的“下腳料”,正是小西紅柿的有機肥。
全自動控制 一畝田只需一個人打理
走進南洋鄉暖州村,現代化果蔬大棚連成一片。大棚里,鐵管成架,布條綁成了槽。長勢喜人的西紅柿苗根系,就伸進了槽上的碎屑之中。來自臺灣的許勝驊神秘地說,這寶貝,其實是農民廢棄的食用菌棒。
許勝驊說,食用菌棒長完一季菌菇后,本來是要銷毀的,但是經過處理,讓它發酵,就是西紅柿苗子天然的有機肥。這里的工作人員,每天只要簡單修剪西紅柿側芽,并不需要進行人工灌溉和澆肥。
肥有了,西紅柿的喝水問題又怎么解決?交給玫瑰噴頭。許勝驊說,營養和水從營養中心出發,利用管道輸送,加壓泵定時定量整渠地灌下去供給苗子營養。
“這個也是全自動控制。這樣人力成本就解放出來,一畝田只需一人打理就好。”許勝驊介紹。
畝產2萬斤 離土栽培或帶來產業改革
智能化控溫控濕技術讓大棚“四季如春”,且防蟲防菌。種植出來的西紅柿,不僅清甜多汁,而且畝產量能達2萬斤。
而這種小西紅柿,還是獲得臺灣“神農獎”的許勝驊花了5年時間研發出來的新品種,目前暫定名字為“秋香果”。
許勝驊說,按臺灣的模式,一對小夫妻種這“秋香果”,它的經濟效益可以從小孩生下來,一直供給到他大學畢業,其中還可以買房買車,生活不成問題。
“要是在大陸,種這西紅柿,再套種哈密瓜或西瓜,每個月每畝地平均產值在8000元至15000元之間。”許勝驊介紹,目前“秋香果”的試驗田有30多畝,接下來有望擴大到300畝,將有更多當地農戶加入種植隊伍。
而這離土栽培的西紅柿,或給南洋鄉帶來產業改革――改變種植食用菌帶來的生態環境危害,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據悉,未來南洋鄉將現代化太陽能溫室規模化,以精品特色蔬菜生態觀光園的形式對外開放,并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打造一條從果蔬良種、生物有機肥等農資供應到農作物綠色有機栽培與產品加工,再到農產品出口外銷、機構配送、超市專賣、批發網絡的完整的“綠色生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