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逐年增長,農產品的價格卻增長緩慢,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較低,近兩年國家采取了種植食用菌的成本,取代綿籽殼生產食用菌,如利用玉米秸桿、玉米芯、胡麻秸、麥秸、麥糠、豆秸、向日葵秸桿等,粉碎后均可袋栽食用菌。并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糧食作物直補政策,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糧食作物面積也有了很大的增加,但農作物秸稈,糠殼等的利用率卻不高。部分作為飼料,大部分廢棄。為了充分利用農作物廢棄物的資源優勢,降低栽培 栽培料配制的原則是使栽培料營養成份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達到或接近25:1,才能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大部分農作物的廢棄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而蛋白質含量很低,配料時可加入一些含蛋白質較高的作物,如豆秸,豆渣胡麻秸,油葵秸桿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適量按比例調配到30-25:1,即可滿足菌絲的生長,每1000公斤按要求粉碎調配好的栽培料加20公斤石灰,10公斤石膏,1公斤磷酸二氫鉀,加水1500公斤,充分攪拌均勻,使含水量達到60-65%。然后用聚丙烯塑料袋裝料,料裝好后可高壓或常壓滅菌,也可發酵后生料栽培。
在充分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的混合液進行消毒的培養室或房間內接種。在25℃左右的溫度下,發菌15-20天,即可發滿菌絲,在不受雜菌污染的情況下,較用綿籽殼發菌速度快,因混配后的農作物秸桿營養較為豐富,C/N較為合理,栽培料的物理結構較為疏松,能很好地滿足喜氧好氣的食用菌菌絲的需要,并能分解利用栽培料中的粗纖維和營養成分,供菌絲和蘑菇的生長。出菇期間采用變溫處理和利用散射光誘發子實體(小菇體)的形成,溫度保持在15-20℃之間,相對濕度保持在95%左右。另外還需及時防治食用菌的病蟲害。每隔3-5天即可采摘一次。
利用農作物廢棄物袋栽食用菌生物轉化率可達70%以上,每投料1000公斤,可產鮮菇700公斤,按每公斤市場平均批發價3元計算,減去生產成本費用,可獲利1600元。另外利用農作物廢棄物袋栽食用菌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生長速度快,周期短,一個600㎡的溫室、菜窖或簡易房間可每年春秋兩次投產2萬公斤的栽培料進行生產,年獲經濟效益至少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