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住”著空調房,“喝”著純凈水,且養出的金針菇水靈,形體好、味道正,價格也比普通種植方式種出的金針菇貴。讓菌菇“住”進空調房的是仙華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這個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的大棚栽培,反而更像是工廠車間,一排排3米高的貨架上,實現立體多層栽培,占地1畝的出菇車間一次可以擺放30萬袋,全年可以實現10次循環栽培,即1畝地可以栽培300萬袋,土地利用率是普通大棚栽培模式的50倍。
這個合作社的負責人就是董順利。1992年,董順利開了一家鋼材拉絲廠。經過幾年拼搏,董順利賺了700多萬元。一次,董順利到福建喝喜酒,他的一位親戚告訴他,他們村里有好幾個農戶通過工廠化種植金針菇致富。金針菇不僅在國內銷路頗好,在國外也被許多國家譽為“益智菇”和“增智菇”。
見金針菇發展前景如此廣闊,2009年,董順利放棄鋼材拉絲廠生意,開始嘗試設施栽培,利用空調恒溫調控種植金針菇,并取得良好收益。為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事業,2009年4月,他投資200多萬元,租了30余畝土地,在巖頭鎮六建村建立了當地首家工廠化金針菇生產基地,后又成立了合作社。
據了解,金針菇是一種低溫型食用菌品種,以往受季節因素影響,農民在自然條件下采用普通大棚種植金針菇,占地1畝的大棚可以擺放3萬袋,一年可以種植兩個周期即6萬袋。“我們采用的是設施種植模式,1畝地可以栽培300萬袋,每個房間內都安裝了空調,一年四季恒溫在5℃~7℃,讓金針菇在最佳的環境下生長。”董順利說,他們合作社從培養基培養菌種到成品出庫,溫度始終控制在7~14℃,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在接種洗凈期間用的都是純凈水。這個合作社的金針菇可謂“喝”純凈水、“住”空調房長大。
目前,該合作社有30多個冷庫,日產金針菇一萬袋,日產量達3噸左右。一年下來,該合作社8畝土地產值抵得上傳統種植模式的4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