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北平泉縣臥龍鎮安杖子村的菇棚園區,菇農忙著裝袋、蒸菌,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在村民徐國云的食用菌園區,說起生活的變化,菇農打開了話匣子。“那時候窮啊,家里點個燈、吃個藥,可費勁了,一分錢都得掰開花。”“吃都吃不飽,還想穿好的,做夢吧!”
安杖子村是臥龍鎮最為偏遠的小山村,村里600戶、2100口人散居在8條小山溝里。山多地少加之交通閉塞,過去農民僅靠大田種植和打工維持生計。上世紀90年代初,平泉縣開始推廣食用菌產業。時任安杖子村黨支部書記安丙奎帶領村民開始食用菌生產。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對食用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效益不斷提高,產業化扶貧讓貧困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安杖子村食用菌生產規模不斷壯大,逐漸從庭院生產向大田擴展。目前,全村90%以上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受土地限制,村里有20多戶村民還到周邊村莊發展食用菌300多萬袋,帶動了鄰近村莊食用菌發展。
現任安杖子村黨支部書記朱學東說,去年全村食用菌生產總量450萬袋,農民人均純收入8900元,村集體收入80萬元。
富裕起來的村民建起新房,村里一半以上的農戶開上了小轎車。村民徐金亭對記者說:“現在家家都有存款,這還不算呢,我們村民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全部由村里負責。每逢重要節日村里還為家家戶戶送米面糧油等生活用品,蘑菇產業,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