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金壇作為“中國食用菌之鄉”,工廠化栽培金針菇一直采用固態菌種和工廠化袋裝生產方式,生產周期在65~70天,原料轉化率在80%以下,菌種接入袋裝料污染率約4%。
常州康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貢建良介紹說,該公司先后投入2200多萬元,引進韓國液體菌種和工廠化瓶栽技術及設備,經一年試驗,去年底正式投產。新技術生產周期在52~55天,比固態袋裝技術提前半個月,一年可多生產24批次。按每批2萬瓶計算,全年多產48萬瓶,每瓶獲利0.6元左右,一年純利潤就多出近30萬元。
新技術還有成本優勢。貢建良算了一筆賬:瓶栽技術包括設備投入雖大些,但每只2元的瓶可循環用5-7年,每次裝料6兩多,成本0.7元不到;而每只0.2元的袋子只能用一次,且每次裝料1斤,成本超過1元。這樣,瓶栽每斤賣到2.6元就能保本,公司預計4年可收回全部成本。
記者近日隨該公司生產技術總監胡長春走進車間,了解生產全過程。胡長春介紹說,金針菇基料主要是谷糠、玉米芯、棉籽殼、甜菜渣、大豆皮等農作物秸稈,加水攪拌2小時后裝瓶,兩次打孔后蓋上蓋子,經123攝氏度高溫高壓滅菌,降溫冷卻12小時后接入液體菌種,再運至冷庫培養房床架上整齊立放,庫內溫度由20攝氏度逐漸下調至6攝氏度,催蕾出菇,待菌柄長至15-18厘米時即可采收。從拌料、接種,到封裝、培養,再到采收、包裝,全部采用自動流水線作業,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得到有效控制,產品品質更好,80%以上達A級。
據貢建良透露,該公司產品除少量供應南京市場,其余全部投放凌家塘,約占批發市場1/10。每年3~6月,金針菇價格最低,現在每斤批發3元左右。進入7月,氣溫升高,許多家庭小作坊無法生產,價格就會逐漸上揚,往年最高時批發價每斤7~8元。今年每天多了7~8噸的投放量,批發市場價格估計不會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