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隨著幾輛大卡車滴滴的喇叭聲,方山縣首批20萬袋食用菌棒運抵該縣興隆灣村,早已等候在村口的80戶種植戶一擁而上,爭相卸車下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村民高月明一邊往自家的窯洞菇房內搬運菌棒,一邊興奮地說:“以前光靠種地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今年政府免費給我提供了2400袋菌棒,按一年種植三茬計算,保守估計一年收入近2萬元。”現如今,與高月明一樣新發展起的蘑菇種植戶,在全市達5000余戶。
傳統種植收益太低,外出打工沒有保障,農民致富有啥好辦法?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立足農民“收入倍增”目標,認真謀劃產業轉型,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把發展的目光鎖定在農村的大量閑置窯洞上,積極引導農戶發展食用菌栽培。全市累計新發展閑置窯洞食用菌栽培15萬平方米、5000孔窯洞,同時選取了產業基礎較好、貧困面較大的汾陽、臨縣、方山、離石、中陽、石樓、交口七個縣(市、區),各重點扶持建設一個食用菌產業園區,建立食用菌生產專業合作社50個,集中培育和打造50—70個食用菌生產專業示范村,直接受益農戶達5000余戶。
發展新興產業,農民最怕的是賠錢。為了解決種植戶的后顧之憂,我市專門成立了食用菌產業化協調領導組,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對種植戶按每間窯洞給予3500元的財政資金補助,無償為菇農提供菌棒、菌種,全市5000孔窯洞食用菌共計補助1750萬元,同時對新建的50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每社財政補助3萬元。在此基礎上,依托汾陽山寶食用菌公司等龍頭企業,由市財政給予貸款貼息扶持,建基地、修冷庫、搞培訓、創品牌,全年培訓食用菌技術人員5000人次以上,實現了“戶戶有個明白人”的目標。同時,對所有種植戶實行統一原料供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產品質量的“四統一”管理,所需菌棒統一由山寶公司組織生產并負責提供,所有食用菌產品在種植戶隨行就市、自行交易的基礎上,剩余符合回收標準的產品,由山寶公司按4元/公斤的價格回收。
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實現蘑菇種植戶的持續穩定增收,我市鼓勵以縣為單位注冊統一的商標品牌,同時積極推行“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以縣、鄉、合作社分別建立食用菌產品直供、配送或連鎖經營網絡,使基地、合作社、農戶與企業緊密聯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鏈,真正把食用菌產業打造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型特色產業。
“菌種菌棒免費供,真金白銀惠民生;產下不怕賣不掉,發家致富再不愁。”興隆灣村民秦海國的一席話道出了所有蘑菇種植戶的心聲。據農業部門測算,僅食用菌栽培一項,全市年可實現產值9000萬元,菇農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