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縣委、縣政府確定的發展“兩黑一綠一特”富民強縣的總體發展思路要求,在縣黑木耳產業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和安排下,縣黑木耳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縣黑木耳產業協會的有關人員,在3月上旬,對我縣9個鄉鎮及周邊的農林場的地栽木耳生產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生產現狀
通過調查,我們明顯地感受到2005年是我縣地栽木耳發展最快的一年。目前,全縣9個鄉鎮加上森工林場和國營農場在內,已生產三級菌1280萬袋,其中縣屬9個鄉鎮生產680萬袋,森工林場和國營農場生產600萬袋。我們把調查的重點主要放在縣屬9個鄉鎮上,全縣9個鄉鎮共有117戶農戶種植地栽木耳,比去年增加86戶。從生產情況看,引進戶的生產經驗比較豐富,技術水平較高,生產規模也相對較大,同時他們還帶動了一些當地農戶發展地栽木耳生產。
按照目前的市場最低價格每斤20元計算,每袋產干耳0.07斤,縣屬9個鄉鎮680萬袋地栽木耳可產干耳47.6萬斤,產值可達952萬元。按縣域內全口徑1280萬袋計算,全縣可產干耳89.6萬斤,產值可達1792萬元。
二、存在問題
雖然我縣地栽木耳生產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地栽木耳生產作為一項規模產業來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存在著諸多方面的不足。
(一)思想認識、宣傳力度不足。大數鄉鎮領導干部對發展地栽木耳產業在思想上認識不足,對黑木耳生產的優勢和前景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鄉鎮進入冬季就已全部放假,此時正是地栽木耳生產的最主要時期,鄉鎮政府沒有利用好這段有利時機,擴大地栽木耳的宣傳力度和宣傳面,大部分農戶沒有被發動起來,致使我縣的黑木耳生產還是小規模,沒有形成產業。
(二)部分耳農生產技術掌握不全面,生產管理粗放。我縣新增加的86戶地栽木耳生產戶,其中有一半以上沒有經過正規培訓,他們對地栽木耳生產認識較高,但對地栽木耳生產技術掌握不夠全面。據調查,我縣新增加的地栽木耳生產戶,在三級菌培養過程中的雜菌率明顯高于老戶或外來戶,平均雜菌率在10%以上,高的達30%,而老戶或外來戶的雜菌率只在2%左右。在管理上也不如老戶或外來戶經驗豐富,無形當中增加了生產成本,減少了收入。
(三)科研力量薄弱。全縣無一家專門的食用菌研究機構,搞食用菌研究的人員寥寥無幾,更缺乏高級研究人才和科研專項經費。全縣大部分耳農的一級、二級菌都是到外地購買,增加了原料的購入成本,而且品種選擇也雜亂無章,很難保證耳農最終會獲得好的經濟效益。
(四)機械化程度低。我縣地栽木耳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機械化程度較低,拌料、裝袋主要還是靠手工操作,在滅菌環節上還是采用土辦法,滅菌時間較長,影響生產進度。一戶生產20萬袋地栽木耳的大戶,如每天平均無菌4000袋,則大約需要近兩個月時間,極大的浪費了人力和財力。
(五)生產資金嚴重不足。地栽木耳生產是一項高效益、高質量、低消耗的產業項目,同時又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技術性較強的技術產業項目,除固定資產投入外,還需要大量的流動生產資金。以生產一萬袋地栽木耳計算,固定資產投入金額在5000元左右,流動生產資金投入在7000元左右,合計在12000元。很多農戶都因地栽木耳的高投入、高風險而放棄了生產。同時又因信用社貸款利率的提高、貸款手續繁瑣等原因,很多耳農也不敢擴大生產,只能小打小鬧,量力生產,在一定程序上影響了我縣地栽木耳產業的發展。
(六)廣大農戶信息不靈,多數處于徘徊觀望狀態。經過走訪調查,廣大農戶確實感到種植地栽木耳效益比較可觀,但因其信息不靈,對黑木耳的發展前景缺乏了解,不敢盲目生產,還處于徘徊觀望狀態。多數已經上馬的地栽木耳生產戶對市場也缺乏信心,也只是試探性生產,不敢多投入擴大生產規模。
(七)部分三級菌急待尋找市場。到目前為止我縣三級菌已生產680萬袋,多是由一些大戶生產,生產超過20萬袋的大戶有17戶。由于三級菌下地擺袋、管理、晾曬等環節還需要大量資金和勞動力,很多大戶也面臨著這些諸多問題,因此急于出售一批三級菌。據統計,全縣共有100萬袋左右的三級菌急于尋找市場。
三、下步工作思路
地栽木耳生產需要有個三級菌培養過程,按照技術要求,目前我縣三級菌生產已處于臨界階段,不可在盲目擴大生產。針對我縣地栽木耳生產存在的問題及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在下步工作中我們要具體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抓好技術培訓和指導。我們要把技術培訓和指導的重點放在新增加的耳農身上,因他們生產熱情都較高,但技術不夠全面,要幫助他們把好養菌、下地管理等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指導他們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收入,確保廣大耳農對地栽木耳生產不灰心、不傷心,讓他們確確實實見到效益。
(二)落實好三級菌的銷售。目前,我縣有100萬袋左右三級菌急于尋找市場,各鄉鎮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鄉、村干部帶頭購買三級菌,讓鄉、村干部起帶頭示范作用。特別是三級菌種植的空白村,更要加大宣傳力度,組織一、兩戶種植地栽木耳,讓他們見到效益,起示范作用,為明年的生產打好基礎。
(三)組建創辦科研機構。要想在我縣把地栽木耳產業做大做強,就必須組建自己的科研機構,培養科研人員,依據市場需求,適時推出市場需求的新品種,保證我縣地栽木耳生產持久發展。目前,經縣黑木耳產業領導小組和木耳協會的廣泛宣傳,我省一家食用菌研究機構準備把他的科研所搬到我們饒河,投資200萬元左右建一個集食用菌研發、物資銷售、產品回收及產品深加工于一身的食用菌科技型龍頭企業,此事正在積極洽談當中。
(四)積極尋找市場。利用當前培養三級菌這段時間,我縣應組織發動廣大干部、耳農采取積極走出去等辦法,尋找市場,把外地的大客商、大客戶請進來,采取互惠互利的原則,幫助我縣銷售黑木耳及其它產品,解決廣大耳農的后顧之憂。
(五)注冊商標,打造品牌。我縣地栽木耳生產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較快,產量也將逐年擴大。我縣應發揮黑木耳協會的優勢作用,以木耳協會為依托,聯合全縣的木耳種植戶及龍頭企業,黑木耳統一注冊商標。選用優質產品,提高包裝和產品檔次,打造品牌,拓展市場。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積極發揮饒河的生態優勢,申辦綠色食品標志認證。
(六)積極對上爭取資金。地栽木耳生產在我縣剛起步,各項工作都在摸索當中,饒河是國家級貧困縣,縣財政困難,很難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黑木耳產業。縣政府應組織林業、計委、扶貧辦等有可能對上爭取資金的部門,積極編制項目,對上盡可能多的爭取資金,扶持黑木耳產業發展。
(七)召開地栽木耳田間管理階段現場會。縣政府應在五月初組織召開一次由鄉鎮領導、相關部門和木耳協會等單位參加的地栽木耳田間管理階段現場會,對我縣前段時期地栽木耳生產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并對下步工作提出指導意見。在會上進行宣傳發動,鼓勵和支持一些有條件的單位積極編制項目,對上爭取資金,共同參與地栽木耳產業發展。
二OO五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