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農民向來有利用冬閑田栽培食用菌的傳統,近年來,隨著玉林市食用菌種實現中高溫型的突破,我市農民栽培食用菌高唱起“四季歌”。這一變化,得益于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最新食用菌品種和種植技術,以及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廣栽培。其間,是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盧玉文教農民如何栽培食用菌,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4月24日,得知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長、2012年度玉林市優秀科技特派員盧玉文要下鄉到食用菌基地指導工作,記者便“逮”著這個機會,與其一同下鄉,近距離接觸、觀察了解這個科技特派員的工作。
“栽培食用菌,基本步驟是配料、拌料、裝袋、消毒滅菌、冷卻、接種、發菌培養、出菇等步驟,看似十分簡單,但里面卻大有文章。”談起自己的“老本行”,盧玉文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盧玉文告訴記者,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福綿管理區天河生態園內的玉林市食用菌產業示范基地。該示范基地的老板叫張序祖,福建人,曾經在上海市栽培食用菌約5年時間,經驗十分豐富。去年,在考察了一番玉林的情況后,他決定“轉戰”玉林,在福綿管理區福綿鎮韋福村租下約100畝土地,建立了10個栽培大棚,準備大施拳腳。
“我帶你去見識一下我的‘寶貝’吧。”剛下車,盧玉文便領著記者走進食用菌基地。
“這里好比食用菌基地的‘生產車間’,配料、拌料、裝袋、消毒滅菌、冷卻、接種等步驟都在這里進行,流水線操作。”盧玉文如數家珍。隨后,我們走進了一個培育食用菌的大棚,也就是食用菌的“產房”,接種后的食用菌棒在“產房”里經過約50天的菌絲培養期后,就可通過控制一定溫差、濕度準備出菇。
記者環顧四周,發現整個大棚好比“閣樓”,盡管大棚外空氣悶熱,但棚內卻涼風陣陣。盧玉文道出了“秘密”,原來大棚共有兩層屋頂,里層沒有密閉,外層與里層有約1米的空隙,可以保持大棚內通風透氣。每個大棚都培育了15萬袋食用菌棒,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個“書架”上,十分壯觀。
記者發現,不遠處,幾名工人正在搭建房子,盧玉文說這是正在建食用菌基地的冷庫,因為食用菌包裝運輸要在冷庫內進行。現在雖然還沒出菇,但已有不少深圳、東莞的客商打來電話商談合作事宜,基地食用菌的市場形勢大好。
“如今,基地主要是栽培秀珍菇,下一步會考慮栽培其他菌種。”張序祖說,“盧所長一直非常關心這個基地的建設,幫助我在這里落戶、開展相關準備工作,更給予了技術指導與支持。”
當然,要感謝盧玉文的遠不止張序祖一人。
自擔任科技特派員以來,盧玉文為受派單位共引進推廣優良食用菌品種20多個,精心做大做強玉微牌、竹山牌、興忠牌等10多個菌種品牌,使蘑菇菌種年產量達2000多萬袋(瓶),產品遠銷區內的南寧、來賓等地以及區外的云南、貴州等省,有力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發展。
憑借這股熱愛和執著的精神,盧玉文一心扎根農村基層搞食用菌技術研究與推廣,并且時刻想著菌農的利益,真正發揮了一個農村科普工作者的模范帶頭作用。
為將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盧玉文依托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為技術支撐,在玉林市玉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以示范基地為載體,注冊成立“玉林市天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食用菌、農業微生物技術研究、示范、推廣以及新產品開發,并開展技術培訓和咨詢等服務。
“以前,玉林市栽培的食用菌都沒有品牌,如今成立了天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后我們外銷的食用菌就可以有‘姓名’了,相信玉林的食用菌產業會發展壯大起來。”盧玉文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