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行業產能爆炸性增長,導致價格雪崩,星河生物一季度凈利潤虧損1400萬元。食用菌協會所披露的相關數據表明,2011年食用菌產量達2200萬噸,是2000年的三倍多。食用菌規模化生產的企業從2006年的46家上升為652家。食用菌產能的擴大引發了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繼而壓垮了產品的價格和毛利率,看上去很符合邏輯,但實際上,產能不是行業整體淪陷真實的原因,星河生物的困境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內部的戰略失誤和市場營銷失誤。
產能擴張于一個大企業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借用規模化生產所形成的成本優勢,使自己占據市場競爭的有利地位,用得不好,則會造成生產和銷售的內傷。星河生物是食用菌規模化生產的典型,按理說,星河生物大規模生產,和一般農戶和小的種植戶相比,更具有成本和價格上的優勢。但從星河生物這些年的市場競爭情況來看,星河生物的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其應該作為市場競爭力的成本優勢不僅沒有幫助企業提高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反倒受困于產能的擴張,頻頻爆出渠道丑聞。諸多丑聞很明顯是因為營銷壓力而導致的壓庫反彈。
星河生物手頭有一大把好牌,但星河生物似乎無法因勢利導地將手中的優勢轉化成為市場優勢。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房地產業的發展,為星河生物提供了一個擴大的市場,或者說提供了巨量的潛在消費人物,僅看到產能擴大對市場的沖擊效應,卻看不到市場擴大對產能的消化效應,才會導致行業大佬們的進退失據。而且,因產能提升而造成的價格下降正是提升銷量的利器。
但現實的情況為何恰恰相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檢討星河生物的營銷戰略失敗。星河生物早前選擇渠道發力的模式,遭遇到經銷商反抗之后,又向自建渠道尋求出路,甚至于一度將公司名稱改為菇木真。但因為整個渠道的中心遠離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心,市場反應并不強烈,消費人群的集中也并不明顯。
星河生物并不缺乏競爭能力,如能變革營銷模式,一方面提高消費者的品牌辨識度,另一方面,實現渠道下沉社區,并延長產品鏈,星河生物產品的毛利率上升指日可待。